聖令的名義在大明境內廣為張貼。並派人偷入滿清境內,四處張貼,以激勵尚在滿清統治下的漢人憤起反抗。
隨著滿奴輸入政策的進行,江蘇政府教育司所得的教育基金迅速增長,曾紀澤見資金已基本到位。便立即開始了他的教育改革。透過與容閎、馮桂芬等教育人士地商議,曾紀澤初步擬定了江蘇教育的大方針,為以“百年大計,教育為先”的名字,在《明報》以刊登了整個改革的方案。
一、頒佈《義務教育法》,以小學堂為基礎,努力普及國民教育,提高全民的整體素質。
江蘇政府將以《義務教育法》為指導思想。將集中力量發展小學教育為首要任務。省政府將全省劃分為六個大學區,每個在學區設1所大學,轄中學40所,每一中學區又分為300個小學區。每區滿600人即設小學一所。
普及小學教育的原則是:邑無不學之戶,家無不學之人。為了保證適齡兒童的入學率,教育法將採取強制性義務教育,利用一切可利用之條件,辦幼兒小學、貧民小學、女子小學及殘障人小學等不同形式的小學。
在教育內容上。將以重視兒童智育發展為主,除教授傳統地儒學教育外,更將著重灌輸西方先進文化思想,傳授初步的科學文化知識。
關於儒學教育,曾紀澤將滿清統治下的儒學大部分廢除,責令馮桂芬等人整理宋代以前的儒學思想,創立新時期背景下地新儒學。以使儒學這門古老而智慧的教義,能夠剔除她的糟粕。突出她的閃光點,在世界變革的大潮中重新煥發光輝。
江蘇省在辦小學教育地過程中。將不僅僅規模龐大,數量多。還將更重視教育內容和教學水平。初步規定,小學將開設包括語文、算術、歷史等十五門基本課程。歷史課中。除講授中國史外,還將講授歐洲史、美國史等世界歷史。在條件允許的地區,還將因地制宜的設一二門外語課,以英語為主,法語、俄語、德語、日語為次。
小學教育的目標是在1874年以前,使江蘇地區的初等就學率達到99%,男女生就學率大致相當。
二、努力改進、充實中高等教育。
頒佈《中高等教育法》,在小學教育初步成效之後,將教改的重點轉為改進中等和高等教育上,開始建立和發展現代科研事業。
中等教育將是升學為主,設法、醫、工、文、理、農、商等專業學科,作為向大學輸送優秀後備人才的預備學校。
同時,設立專門地獎學金機制,對學習努力,才能行正,但家境貧寒者,在檢查學業合格後,可發放獎學金,或貸給相當的學資,在學生工作以後須償還。同時,選派大批高才生赴美國留學。
三、大力發展實業教育。
開辦工農、水產、商業等1種實業技術學校,聘請外籍教員講授各種技術知識,以大面積地培訓低階技術人員和熟練工人,為不久將要在江蘇省大興而起的產業革命做人才儲備。
四、大力興辦師範教育,提高教師地位和物質待遇
頒佈《師範教育令》,確立兩級師範體制,即分為尋學和高等兩種,尋常師範學校由地方政府設立,培養公立小學教師和校長。高等師範學校由國家設立,培養尋學師範學校教師或校長。
提高教師特別是小學教師地社會地位和物質待遇,鼓勵立志於教育事業,凡教育之薪金,將不得低於東軍排長級別薪金,凡教師之待遇,將擁有與舉人同等出身,並與一般官吏同級別。
曾紀澤的遠見遠超於當世任何人,他清楚地知道發展教育是文明開化至關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富國強兵地基礎。
國家富強的基礎,在於人民的富強,當平民百姓尚未脫離無識貧弱之境時,所謂的富國強兵終究只是徒有虛名,對抗世界列強之目的也難以達到。因而使百姓知識進步,吸取文明各國之精華,逐步振興全國學校,廣泛普及教育,乃是當今大明第一大緊急任務。
第一百五十四章 左宗棠的抉擇
“王爺,現下我們大明第一要務當是強軍,強軍首先要做的便是建兵工廠,大造槍炮。現下王爺將大筆的資金投入教育,恕臣直言,臣覺得是有點本末倒置了。”曾紀澤手下洋務第一干將向他提出了質疑。
“那麼你認為,這教育不該作為首要振興之事嗎?”曾紀澤饒有興致的聽他的意見。
“王爺振興教育是沒錯的,但王爺這教育改革計劃是投入太大,回報期太長,臣以為完全不必搞如此大的規模。不錯,我大明現下是需要人才,但也不至於苛求每一名臣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