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能是被官軍追的滿地跑的命運。成不了大事。”張楚清楚的知道歷史上的義軍強大如李自成因為沒有後方根據的支援,最後敗的也十分的悽慘。
第二百九十七章 崇禎四年的大事
崇禎皇帝透過錦衣衛弄清楚了山西流賊的情況,積極進取的皇帝直接給洪承疇下達了作戰命令。洪承疇沒辦法只好調集軍隊準備進攻義軍勢力最強大的王自用。
王自用為了自保派魏學到中陽購買武器,張楚見了魏學又大談他的賺錢理論,對此魏學已不想反駁什麼了,現在最重要的是想辦法不被官軍吃掉,活下去才有資格說話。王自用被義軍選為盟主,現在擁有十幾萬大軍,看起來聲勢浩大,可這其中大部分是依附的饑民,沒鎧甲沒武器,打起仗來只能做炮灰。所以只好忍著肉痛拿出銀子向張楚購買武器,還好張楚很有商人風範,與大家多次交易中基本形成了固定的價格,很少乘人之危坐地起價。只要大家銀子夠就能得到滿意的武器。
平靜沒幾天的山西、河南戰事重開。洪承疇明白這次皇帝在盯著自己,幹起活來不敢有一點兒的懈怠,再加上目標明確,皇帝說了要在什麼時候消滅王自用,所以進攻的效果相當的好。王自用從未見過官軍如此賣力氣的進攻,無奈之下只能使用老辦法,扔下老弱逃跑。洪承疇雖然沒有抓到王自用但也戰果輝煌,按時完成了皇帝的任務。崇禎皇帝很是高興,發現自己還是很有才華的,只是這麼簡單的指揮一下,官員們聽話盡心辦事就取得了剿賊的勝利,他又看到了剿滅流賊的希望。同時對錦衣衛的好感和信任度增加,命令曹化淳安排人手繼續從山西收集情報,在自己的指導下,撲滅流賊造反指日可待了。
歷史的發展有時十分的詭異,大明王朝的滅亡就是一件很不合常理的事情,不管從財力和軍事力量上整個大明王朝都要強於起義的流民,也強於在關外苦寒之地的後金。可到了明末朝廷始終是陷入一種首尾不能相顧的兩線作戰之中。崇禎剛感到自己要平息作亂的流賊了,一件讓他頭痛不已的事情發生了,皇太極帶兵開始攻打明軍防守遼東的重要戰略節點,大淩河城。
大淩河本沒有城,因為戰略位置重要,明軍希望那裡有個城,後金不希望有城在那裡出現,在這種情況下大淩河城就那樣時有時無。早在袁崇煥作督師的時侯,就曾兩次搶築大淩河城,皇太極針鋒相對的派兵進攻並取得了最後的勝利,大淩河城最後被皇太極拆毀了。
後金入寇京師,袁崇煥因為他五年平遼的大話付出了生命的代價。接替袁崇煥主持遼東事務的是老臣孫承宗。孫承宗對皇帝很忠心能力也很強,在京師勤王的後期孫承宗整頓兵馬收復了被後金軍佔領的永平等三城同時還白撿了一個被張楚燒成一片焦土的灤州,穩固住了遼東防線。在崇禎四年的一月孫承宗決定派兵重修大淩河城,引發了一系列的大事。
崇禎四年所發生的一些事直接關係到了大明王明的興亡。這些事當時看不十分重要但卻是明朝滅亡的重要轉折點。
孫承宗修復大淩河城派出的將領是祖大壽,祖大壽在明末足夠的有名,如果想讓人記憶更為深刻的話,他還可以與歷史名人吳三桂拉上關係,不過他們的關係有點兒複雜,需要仔細的捋捋。祖大壽娶了吳三桂的姑姑。吳三桂的爹爹吳襄娶了祖大壽的妹妹。祖大壽那麼是吳三桂的舅舅兼職姑父,吳襄是祖大壽的大舅子,同樣,祖大壽是吳襄的大舅子。
祖大壽原先在袁崇煥的手下,在袁崇煥進京勤王時也在後邊跟了過來。不過剛走到半路就聽說袁崇煥被捕入獄的訊息,這下將祖大壽嚇壞了,帶著自己的兵將一路狂奔逃出了山海關,後來經孫承宗極力相勸才又歸順了朝廷。孫承宗知道祖大壽的戰鬥力強,所以搶築大淩河城這種爭奪戰略要點的事就派了祖大壽去幹。
祖大壽的戰鬥力可參照陝西戰場上的曹文詔。曹文詔帶著一千多關寧鐵騎在陝西、山西不碰到保安軍的情況下可以橫著走,一千多騎兵追殺上萬流賊的事他幹了多次,而且每次都取得了勝利。曹文詔所憑藉的就是和自己一起入關的一千多關寧鐵騎。而關寧鐵騎在祖大壽手下有上萬人。
祖大壽在崇禎四年的一月接到孫承宗的命令帶領著三萬多人就出發了,不顧天氣的寒冷在冰天雪地裡開始修築大淩河城。袁崇煥前兩次修城雖然都失敗了,城牆都被皇太極拆除了,卻也給祖大壽留下了城牆的基礎。祖大壽在原來城牆的地基上用了半個月的時間修築起了大淩河城的城牆。
遺憾的是上天只給了祖大壽半個月的時間,在祖大壽準備進一步修建城牆上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