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60部分

40毫米反坦克炮在國際市場極受歡迎,供不應求。漢娜當時認為一號坦克只是訓練坦克,沒有什麼“前途”,直接就將現有的40毫米坦克炮生產線轉去生產40毫米的牽引反坦克炮出口以賺取外匯,而裝甲部隊使用了稍稍加長炮管的MK108機關炮“將就”。後來完成了海外訂單後,40毫米炮管生產線又被40毫米博福斯高炮的炮管佔用了,加上要優先供應正在大量投產的二號坦克,結果換炮計劃再次被耽誤,而一號坦克本身也就是訓練坦克,換炮計劃不受重視。七拖八拖之下,換炮計劃一直拖到被當成“軍援產品”出口到西班牙賺凱子錢時都沒有完成。

古德里安接收時該型坦克的標準重量只有七噸。在制定坦克設計標準時,漢娜選擇了蘇聯人的思路:什麼都可以差,但是就是坦克的火炮不能差。即使是“廢物一般”的一號坦克,其炮塔也故意設計得儘可能地大,甚至不惜減薄本就很可憐的炮塔裝甲以減輕重量增大容量。

之所以將一號坦克的炮塔設計得這麼畸形,漢娜也是考慮到德國的情況,她也不知道被扭轉得不成人樣的歷史會怎麼會發展。原來的歷史上西線戰爭時,德國因為坦克數量不足,不得不大量地將嚴重過時的一號坦克重新拉上戰場。德國的本錢實在太少,為了提高手中資源的利用率,她也不得不向蘇聯人學習,模仿T26的設計思路設計坦克,實際上這款I號坦克就是T26坦克的德國版,只不過火炮口徑不同,車體正面結構進行了重新設計。

一號坦克送到西班牙後,共和軍就曾從被擊毀的T26坦克上45毫米坦克炮拆下來替換一號坦克上原有的30毫米短管機關炮,將其作為坦克殲擊車來使用。

該型坦克全德國也只造了五百餘輛交給新生德國裝甲兵訓練使用,在二號坦克開發完畢後很快就停產了。

二號坦克是十三噸坦克設計方案,只比一號坦克遲了數月開發,同樣也是過度產品,主炮是一門四十毫米的坦克炮,四人車組,不過可以根據需要加厚要害部位的裝甲,增重到15噸。

其效能也就和捷克38T坦克相似,只是火力和裝甲更強一些,車內空間更大一些。按計劃,這款坦克將作為輕型坦克成為德國裝甲兵中的補充。二號坦克和一號坦克一脈相承,實際上是其放大加長版,許多零件可以通用。來自後世的漢娜,非常明白武器裝備零件通用性的重要性。在控制了德國之後,她專門成了一個標準化委員會,研究的就是裝備零件通用性的問題。

二號坦克生產了上千輛,是目前德軍裝甲兵的主力。

三號坦克則來自二十噸坦克開發計劃,這款坦克現在已造成樣車,正在進行測試完善,也是漢娜計劃好的未來西線法國戰役的主力。(注:歷史上德國幾乎是同時開發三號15噸的坦克和20噸的四號坦克,但在這裡漢娜取消了15噸級別坦克的開發計劃,所以二十噸坦克的編號向前挪了一位,變成三號)

雖然名為二十噸計劃,但實際上開發時漢娜卻要求其必須留出百分三十以上的承重上限亢餘度。該型坦克計劃安裝一門75毫米/42倍徑的主炮,60度正面斜裝甲,五人車組。考慮到西歐戰場多沼澤的環境,該型坦克使用的是40毫米的履帶。按照漢娜的計劃,未來的法國戰役結束後,二十噸坦克的生產將逐漸停止,屆時德國將轉產三十噸坦克。

而真正被漢娜最重視的三十噸坦克設計方案,現在還只是一個計劃,按計劃這款坦克將安裝88毫米坦克炮。這也是漢娜為應付未來的T34而針鋒相對開發的,不過在吃透二十噸坦克技術之前,該型坦克暫時不予開發。而且T34要到1939年年底才提出開發預案,目前德國全部的精力都還集中在完善即將投產的二十噸坦克上。

坦克的開發設計,必須具有前瞻性。一款坦克的開發週期很長,其設計前必須考慮到對手坦克的發展進度。而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對於穿越者來說,最大的優勢就可以提前知道對手技術發展的進度而制定自己相應的開發標準。

不過有一點要注意的是,坦克的開發設計,同樣也必須老老實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地走,一點一點地進行技術積累。德國坦克開發時,漢娜不是不想一步登天直接開發出三十噸級別的坦克,但是這根本不可能。技術的開發,最講究積累,不顧現實直接亂上三四十噸甚至五十噸的坦克,那會扯到蛋的。(PS一下,看到一堆穿二戰的小說,有些無知的作者,在一九三九年就給德國上四五十噸重的虎豹,先不說這個時代的德國有沒有這個技術,光是戰術運用上也是不可行的,虎豹糟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