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5部分

錢再少也是錢,明軍現在可是很窮的。

這場戰鬥這個時候已經基本上結束了,但是戰後還有很多事情要做,臺南一帶經過接近兩年時間的戰事,這時候的生產建設都受到了很嚴重的破壞,不僅是田地荒廢,就連城中的人口都流失的差不多了。

因此戰事一結束,明軍就安排士兵帶著梁軍俘虜們一起對城中的因為戰爭所造成的破壞進行清理,城中的百姓起初顯得比較恐慌,以為明軍會像梁軍之前那樣對他們進行勒索掠奪,後來見明軍軍紀不錯,不僅不拿他們的東西,還幫他們收拾亂局,搬運東西,因此也都十分高興,紛紛拿出家裡的食物茶水招待明軍,如此一來明軍的幹勁就更大了,就連梁軍的俘虜們這個時候也跟著明軍享受了一番這種待遇。

項玉這個時候正在劉陽的帶領下,道城外的幾家農戶家裡去拜訪,之所以要到這幾乎人家去,主要就是因為之前他們曾送給了明軍一批紅薯,項玉想實地考察一下這些農戶這裡的紅薯的種植規模和技術,以便他能夠在瞭解情況的前提下在整個臺灣推廣這種作物。

這戶人家是在一座山腳下,四處在沒有其他的人家,就這一戶人孤零零的住在這裡,項玉有點好奇,這裡距離東都還有點距離,差不多有三十來里路,不知道這裡的人家為什麼要將紅薯挑到城裡去送給明軍士兵,難道他們不知道城裡面這個時候在打仗嗎?

屋子裡面住了一隊老夫妻,夫妻兩個膝下無子,之前又被荷蘭人壓迫的比較厲害,於是這才搬到了這深山老林中居住著。

老爺子每個月都會上一次城,將家裡的一些農產品挑到城中去賣了換取一些油鹽米醋之類的生活必需品,但是這一次由於戰爭到來的十分突然,因此他進城之後找到平日裡賣東西的那家商店,卻發現商家已經為了躲避戰亂跑了,老爺子年紀又大,從家裡走到城中就已經花了大半天,這個時候再在城裡面轉悠了一陣子天色就已經暗了下來,他稀裡糊塗的闖進了明軍的營地裡面,幸好遇到的是明軍,要是遇到了是梁軍的話,恐怕他要被當做是明軍的探子抓起來知罪了。

當時老爺子闖進的正是劉陽的營區,劉陽見他年紀又大,身上又挑著擔子,便問他到明軍軍營來的原由,老爺子一頓解釋之後劉陽便派人從軍中取來一些他沒有換到的柴米油鹽,交給了他,老爺子也是一個不肯佔人便宜的人,他自己覺得受之有愧,便將擔子裡面挑的農貨都給了明軍,這才有了後來李權給項玉送紅薯的事情。

項玉聽後也一陣感嘆,說起來不知道是老人家的運氣好遇到了明軍,還是自己的運氣好遇到了這戶人家。

項玉跟老農一陣攀談,這才知道原來他們的紅薯是一名荷蘭的傳教士送給他們的,那傳教士說這東西種植簡單,產量也不錯,見他們在深山老林中生活,種植別的作物也不太方便,就讓他們種植這個,老農起初不相信,後來試著種了一季之後發現果然就如同那名荷蘭傳教士所言的,這東西的產量卻是很高,而且對土地的要求並不高,他將紅薯隨意的種在門前屋後的空地和山樑上面,只是經常的幫它們除除草,也不需要特意的澆水和管理,它自己就能長得很好,這可算是大大的減輕了這對夫妻的勞動強度了,所以他們雖然年紀比較大,但是還是能夠在這荒郊野嶺裡面生存下去。

項玉聽完了之後也連連感嘆,這對夫妻的運氣實在是太好了,那名荷蘭傳教士手裡的紅薯應該是從東南亞一帶的呂宋或者巴達維亞帶過來的,沒想到帶來臺灣沒有在島內流傳開來卻在這麼一個野外的角落裡面紮下了根。

當然項玉此行的目的自然不是跟老農攀談這麼簡單,他對老人說向跟他購買他家裡的紅薯,有多少買多少,或者用東西換也行,還說這個時候臺南的戰事已經結束了,未來短時間之內也不太可能發生戰爭了,於是建於這兩個老人搬回城中去居住,畢竟隨著年紀的增大,他們在這荒郊野外生存將變得愈加艱難。

老農同意跟他換東西,但是表示並不願意回到城中去,他們已經習慣了居住在這裡了,城裡面也沒有什麼親人,還不如就住在這裡。對此項玉也不能勉強,於是跟他做了交換之後就回到了東都。

第一百一十二章李雲聰的心思

回到東都之後項玉趕到了軍營裡面,這個時候皇城裡面的大火已經撲滅,明軍士兵也已經打掃完了戰場,只是城中的清理工作還在繼續進行,只怕還要持續一段時間,項玉之前一直在考慮打完東都這一戰之後明軍下一步應該怎麼做,要不要馬上調過頭去進攻臺東,這個時候他已經不那麼急迫了,東都的局面還沒有穩定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