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使無一存活的百姓們爆發了綿延起伏的動亂,嚴重動搖了諸侯們的統治力量。
在虎牢關以東陷入一團水深火熱的同時,生存不下去的小民百姓和大部分劉謙土地政策不會損傷利益的中小地主,當看到劉謙治下的百姓依舊安居樂業之後,紛紛將希望的目光投向劉謙,迫切期望劉謙能發兵東征迅速結束亂世,給他們一個和平的生存環境。
歷史將統一中國的重任放在了劉謙肩上。
可惜,當時劉謙還沒有完成全部的軍事部署,隨後更是發生了劉宏差點駕崩的事情,最後導致劉謙取消了立刻出徵的計劃,不過還是加快了劉謙對戰爭的部署節奏。
光熹五年中秋,因劉謙對南益州增兵加強了屠殺力度,南益州的蠻族結束了在原始深林的數年抵抗,最終全部表示願意做漢人,南益州的蠻族問題基本上得到了解決。
其實主導蠻族對抗漢軍的領導人,大多都是華夏族出身,最早的可能在戰國時期就遷到了南益州,漢代時也有很多漢人移居至此。其中有代表的性的是雍氏和孟氏。
南益州的雍氏源自漢代開國功臣雍齒,雍齒,秦末沛人,是劉邦的老鄉,後因軍功被封做什邡侯,封地就在廣漢郡什邡。在漢武帝時期,雍齒的曾孫隨軍攻打夜郎國時畏敵不前,被漢武帝廢除了爵位,此後雍氏就在南益州居住下來。
經過差不多四百年和蠻族的混居,雍氏在生活方面出現了一定程度的蠻化,更是在南益州繁衍成為一個大族,歷代都有官吏出任南益州的官職,這樣就讓雍氏逐漸成為南益州的世家豪強。
至於南益州的孟氏,歷史上雖然沒有特別顯赫的祖輩,可是據文獻記載,證明他們的祖上是漢人遷居到南益州的。光緒年間在雲南昭通發掘出了《孟孝琚碑》,無論是碑文樣式和龍虎花以及漢字記載的風俗分析,漢代孟氏在南益州已經是一個影響力非常大的豪強。
據文獻記載,孟氏分為朱提孟氏和建寧孟氏兩個世系,其中的建寧孟氏是朱提孟氏南遷的一個分支,在漢代已經繁衍成為南益州的大族。
這些南遷的漢人,雖然發展成不同的大族,不過在當時蠻人佔據優勢的南益州,依然處於少數,因此不可避免的出現了蠻化。如果家族沒有出過顯赫的人物,而沒有形成統一的家譜,或者是戰亂等原因遺失了家譜,致使南遷漢人的後代忘記了他們出身的民族。在這種情況下,外來漢人自然會將他們當做蠻族土著,時間一長,他們自己也會逐漸以蠻人自居。
這些原屬於漢人的當地土著,由於早先年帶來了不少文明的火種,就在當地蠻族心中取得了地位,之後逐漸形成了一個個部族首領,成為了南益州的代言人。
也正是這些人代表了蠻人的利益,政府就更不會認同這些漢人後裔,雙方矛盾激化的時候,戰爭就不可避免的發生了。
起初,劉謙並不清楚南益州的民族構成,自以為南益州大部分都是蠻族,自然也給蜀漢時期的孟獲定性為異族,依照劉謙對蠻族血腥的打壓政策,委任魏雄和嚴顏開始整頓南益州。
當時的南益州,很多地方,由於政府根本形成不了行政能力,漢軍對蠻荒社會的南益州非常的陌生,特別是在漢人後裔領導下的蠻人,躲在原始森林中和漢軍玩游擊戰之後,戰爭取得的成效極小。
一年後,劉謙見魏雄遲遲不能蕩平南益州,才開始重視南益州問題,透過細緻的瞭解,劉謙終於知道了南益州民族的構成成分。然後根據南益州實際情況,採取了不同的民族政策。
對於蠻族,劉謙依舊保持著打擊和安撫並重的政策,而對於漢族後裔,劉謙給予他們許多有利條件,從內部瓦解了漢族後裔聯盟。新制定的民族政策,很快就取得了不錯的成效,使大部分漢族後裔感到了漢族超強的凝聚力和吸引力,選擇了重新恢復漢人身份。
有這些重新恢復身份漢人的指點,漢軍很快扭轉了地理環境上不熟悉的劣勢,此後對蠻族的戰爭中逐漸佔據了優勢。可是當時的南益州畢竟是一塊沒有開發的處女地,到處都是原始森林,這些因素還是阻礙了漢軍對頑固不靈漢變蠻土著的打擊力度。一直等到劉謙命令益州新軍和二線後備軍隊加入戰鬥後,這才覆滅南益州最後的抵抗蠻族。
南益州穩定之後,由於西方的西域已經被劉謙攻佔,成為穩固的大後方,以及北方新漢人政策執行的良好,邊患問題得到了很好解決,使邊患問題再也不能成為阻擋劉謙統一全國的絆腳石,劉謙決定於光熹六年開始向東方諸侯用兵。
提到劉謙在北方邊疆執行的民族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