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了三噸,飛行高度降低了兩萬米。”
博羅西洛夫的眉頭擰成了個疙瘩:“高度降低了兩萬米,載彈量只有一噸,這攻擊能力也太弱了······沒有別的辦法了嗎?”
負責人說:“我們暫時還沒有研究出更好的解決辦法。這是科學,很理性的東西。”
博羅西洛夫苦澀的說:“可是這樣一樣,就算飛行員投彈命中率達到百分之百,兩架米格…105最多也只能摧毀四個目標啊。”
負責人深感無奈。在六十年代,隨著第一枚軍用衛星被送入太空,北約和華約都意識到,太空是一個國家的最高邊疆,蘇聯老實不客氣的開始著手發展可以攻擊對方太空設施的空天戰鬥機,希望籍此奪取近地軌道的“制空權”,米格…105就此橫空出世。米高揚設計局接受了這一任務,並於1976年製造出樣機,此後三年多次成功試飛,震驚世界。但是很遺憾,早在米格…105首飛之前的八個月,蘇聯就選定了暴風雪太空梭作為下一代軌道飛行器,米格…105出師未捷身先死。
然而,米高揚設計局的鬱悶沒有持續多久,在蘇聯宣佈終止這一計劃的一年之後,南海之戰爆發,華國的戰略鐳射武器橫空出世,輕而易舉的摧毀了蘇聯發射的三枚ss…18,令莫斯科為之震動————要知道,ss…18可是他們最強悍的洲際導彈!矗立在東北崇山峻嶺之中的鐳射站令蘇聯如芒刺在背,絞盡腦汁想將它摧毀,但是在累死了幾噸腦細胞,浪費了好幾個月時間之後,他們才駭然發現,蘇聯竟然沒有一件武器能在華軍的鐳射武器威脅之下深入華國腹地,將鐳射站摧毀,然後全身而退的!戰略失衡,蘇聯無法接受這樣的事實,於是,“螺旋”計劃被重新啟用,原本掐頭去尾的撥款一下子變得無比充足,上頭空前的大方,要錢給錢,要人給人,要求只有一個:儘快把他們需要的東西弄出來!當然,莫斯科不敢把寶全部押在米高揚設計局身上,他們多面開花,同時上馬了“石中劍”與級低軌道離子炮計劃————有一些研究計劃功能重疊,看到如此嚴重的資源浪費,你大概就會明白蘇聯為什麼會在軍備競賽中被拖垮了。
米高揚設計局不負眾望,在近乎天文數字的資金支撐之下,短短數年時間就製造出了兩架樣機,原本沒能搞出來的發射母機也弄了出來,只不過,效果不盡人意。最關鍵的是,在過去二十四小時的一輪較量中,蘇聯意識到他們在進步,華國的戰略鐳射制術也在進步,數百兆焦耳的發射功率,上千公里內的一切,不管你加裝了什麼都會被野蠻的劈開,搞得連和平號空間站都儘量躲著它們,而米格…105的攻擊模式是水平轟炸,它能否經受住華軍鐳射武器的考驗?還有那個要命的電磁炮,華軍已經將電磁炮投入實戰了,那些有效射程達到數十公里的小口徑電磁高射炮進一步增加了突防的難度······
博羅西洛夫相信,再給米高揚設計局幾年時間,他們遲早會將米格…105變成最可怕的太空殺手!但是,沒有時間了,再說,蘇聯也沒有能力再去填這個預算黑洞了。他沉默半晌,讓負責人回去再想想辦法,增強米格…105的攻擊能力。他不敢像斯大林命令朱可夫那樣以蠻不講理的口氣下達不切實際的命令,蘇聯可以打的牌已經不多了,他每一次攻擊必須慎之又慎。
“螺旋計劃······和平號······暴熊······”
他揉著脹痛的腦袋,唸叨著一個個令人心驚肉跳的名詞,諸般滋味一起湧上心頭,有自豪,也有苦澀。
自進入現代以來,還沒有哪個國家能擁有蘇聯這麼強悍的創新能力和重工業基礎,眾多隻存在於科幻電影裡的東西被他們一一變成了實物。但是也沒有哪個軍事強國會像蘇聯那樣窘迫,連日用品都供應不上!輝煌與艱苦,打從建國以來一直伴隨著蘇聯,也許一直到蘇聯滅亡,都甩不掉這對孿生兄弟。
他突然打了個冷戰,露出一絲驚駭。滅亡?他怎麼會想到蘇聯會滅亡?不會,不會,決不會!如此強大的國家,是不會滅亡的,沒有人能將我們打垮!沒有!
他腦海裡響起雙頭鷹代表的聲音,那聲音跟貓頭鷹的叫聲差不多,令他很不舒服,但是透露出的資訊令他很感興趣:
“北京政權如今已經成為全世界的心腹大患,必須將其摧毀,否則全世界將永無寧日······”
“我們有一種強大的轟炸機······非常強大,可以摧毀一切可能威脅到我們的目標······”
北京政權怎麼樣怎麼樣姑且可以當他放屁,聽個響就算了,但是弦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