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11部分

主清算張居正,是因為被損害了利益的各大世族給他的壓力太大。但是最後造成把逝去的張居正也從墳墓裡挖出來鞭屍,卻是蕭墨軒所極為不齒地,只想一下,也覺得心裡冰寒一片。

歷史上地張居正是改革派。眼下的蕭墨軒也是。雖然張居正的改革是以重新分配利益為原則,和蕭墨軒打算的利益轉移所大為不同。但是說到底,都是離不開一個“變”字。既然要變,自然多少要打破一些原來的平衡。

而歷史上的改革家們最怕地人,就是張四維這樣的“後發清算派”。這樣的人,比起嚴嵩和徐階來。還要更可怕的多。

更何況,倒在這位張四維老兄手下的,可不止是一個死了都不安寧的張居正。和張家一起倒下的還有一個大名鼎鼎的太監,那個太監叫馮保。這算來算去地,都是蕭墨軒身邊的,蕭大學士也是越算越不舒服。

礙著王崇古在場,蕭墨軒自然也不好把心裡頭的心思露出來,倒是把《管子。牧民》裡的那句“四維不張。國乃滅亡”搬了出來,大大誇獎了張四維一回。

“四維不張,國乃滅亡”,那麼是不是四維姓張了,那麼國家就好了?不,蕭大學士可不會這麼想。四維不一定姓張,但是如果四維“不張”了,約莫國家也就完了。

若要提起變法,那麼這幾個人卻是不得不說的。這幾個人就是:商鞅,王莽,王安石和張居正。後來還有個梁啟超和康有為,但是這兩位做的事情卻是不大符合歷史潮流。所以自動過濾一下。

上頭那四位“大改革家”,若想要在“變法”外再說出點什麼共同點來,那麼約莫也就只有都沒得到了好下場。

而這四場變法中,唯一獲得成功的,也只有“商鞅變法”一個。但是雖然商鞅變法成功,卻也沒能逃得過一個車裂的結果,算起來比後面幾個還慘。

其實究起變法失敗的原因,若是細心點,就可以看出。變法之敗不在變法。而是敗於“變而返之”。

絕大部分變法者。是不可能會有蕭墨軒這樣地眼光和預見的,可以想出很多“古怪”的念頭來改變。所以。他們的變法自然是要改變一些原來地平衡,損害一些貴族和世家利益。總之,就是很得罪人。

得罪了人,自然會有人出來反對。變法者得勢或是在世時,興許還好,可是一旦失勢,那些被傷了皮肉的人就要出來翻天。同樣,如果變法者優柔寡斷,左右失衡,也會有同樣的結果。

事實上,四次變法中,唯一一次成功的“商鞅變法”,也正是因為商鞅死,而秦惠王

“不易其法”,最終才成就了大秦的偉業。

“王莽新政”敗於政令左右搖擺,最後反是落得兩邊不討好;“王安石變法”毀於司馬光之手;而張居正的改革,則是斷送在了張四維手上。

而這三次失敗的變法,其中“王莽新政”的失敗揭開了混亂的三國時代;“王安石變法”地失敗把大宋朝拖入了黨爭地泥沼不可自拔;”張居正改革“的失敗同樣讓大明朝從此人心渙散。

漢,宋,明,中國歷史上三個濃墨重彩地王朝,最後的覆滅卻都和三場失敗的變法不能完全脫開關係,這已經不能用巧合來解釋。

秦變法而強,漢宋明變法而亡。四次變法,每一次中都遇到了強大的阻力,商鞅變法對原有貴族階層的削弱,絕對不會比後面的任何一次少。如果要說區別,那麼其中最大的不同,就是大秦把一條路走到了底。

北宋元元年,司馬光為相,盡廢新法。與司馬光同屬保守派的蘇軾,範純仁卻在此時出人意料的為新法維護,無奈最終力勸無果。訊息傳到金陵,王安石愕然失聲,泣下曰:“此法終不可罷也。”

萬曆十年,張居正歿。張四維上疏萬曆帝,請廢新法。數十年後,東林黨人的精神領袖,昔日張居正的政敵鄒元標。在目睹了數十年間大明朝迅速的腐潰之後,才幡然悔悟。已經八十多歲的鄒元標,拖著一條當年被張居正打斷的瘸腿,四處呼號,企圖喚回當年的新政。

東林黨空有清流之名,卻無濟世之才。面對江河日下的大明王朝,醒來已晚的東林士子惟有大聲悲歌:“世間能無張居

“以銅為鑑,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鑑,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

熟知“張居正改革”失敗的蕭墨軒,除了越是艱難,越要堅持的念想外,也早已經把張四維這個名字拉進了黑名單。

對蕭墨軒來說“四維不張”自然有另外一種意思,那就是張四維反了張居正的意思,所以才“國乃滅亡”。大明朝的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