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85部分

自武英殿大學士耿進始,馬成相繼了走訪福王趙行、老太尉陳文遠、首輔大學士王雨農幾家府邸,依此宣召皇帝口諭,派發安神藥方。皇帝的良苦用心不難體察,不病也得病,病了總比不病要好。

與此同時,想要生病的人卻有不少。

五月初七日,除了耿進、趙行、陳文遠、王雨農四人“奉旨”稱病不朝,另有五位重臣上奏告病。楊致赫然首當其衝,其餘依次是今年擢拔入閣的宰輔大學士郭子光、於世傑,樞密院副使劉秉德,刑部尚書李子寬。

楊致年僅二十有五,先是聲稱“告老”,如今又上奏“告病”,不禁令皇帝啼笑皆非。

若是人人都能稱病避禍,那整個大夏朝廷還怎麼玩得下去?皇帝的辦法很簡單,也順勢遂了幾位率先告病的重臣的心願。當庭下旨:郭子光、於世傑、劉秉德、李子寬盡皆是國之肱骨重臣,朕甚愛之惜之。每家每戶著太醫兩名,內廷侍衛二十人,前往探病。

皇帝的隆恩已然彰顯,探病的結果可想而知。否則的話,哪有每家府邸遣派二十名內廷侍衛陪同太醫前去看病的道理?順便監視,另加拿人而已。

當夜長安城中便傳出訊息,郭子光、於世傑、劉秉德、李子寬等四人妄負聖恩,欺君罔上,被緝拿下獄。打入刑部大牢侯旨待審。

吏部尚書相當於前世的組織部長,因為把握朝堂人事。又有天官之稱。於世傑原是由吏部尚書擢拔入閣位列宰輔,門生故吏遍佈天下。歷來自視甚高。緝拿之時狂笑放言:“今日之事,意料中爾!如今最為穩妥的去處,實乃刑部大牢也!”

但是於世傑的這幾句話,有限期限僅僅不到兩個時辰。你很聰明是吧?只要你聰明到底,老實待著,我不會怪你,也不會拿你怎麼樣。但你若是聰明過了頭,那就是自尋死路!皇帝連夜下旨:賜其自盡。抄家入官。家人罰沒為奴,流配朔方。遇赦不赦。

次日一早,眾臣早朝,聽到這個訊息,無不相顧駭然。出於各自的考慮,你可以病,沒人不讓你病,但得好生掂量,是不是病得起!這樣一來,其實為皇帝省了不少事。朝堂重臣奉旨病了四個。沒病裝病的拿了三個,踩死了一個。什麼病都應該治好了吧?

五月初八日,又接連頒下了數道聖旨。首先是免去康王趙敢的長安府尹,擢升其入閣。與寧王趙當同列宰輔。長安府尹一職,由年近六旬的老通判梁仁基升任接替。再籠統的以“混沌度日、殊有作為”為由,將九位在朝中排得上號的重臣一律降黜為四品留任。“以儆效尤”。包括其餘四位宰輔大學士、除已緝拿下獄的刑部尚書李子寬之外的五部尚書,竟是無一倖免。

位高權重的高官幾乎都被收拾了一遍。這還不算,官小位卑的也不放過。樞密院、督察院、九寺、五監當中。從四品、五品、甚至六品的中下級官吏,被冠之以五花八門的罪名緝拿下獄、侯旨待審者,多達三十二人。這其中的絕大多數人,雖是在京做官,但因品階太低,平日連上朝或覲見皇帝的資格都沒有。不少人的名字,朝中眾臣還是頭一回聽說。這幫可憐的倒黴孩子!怎麼就惹到皇帝了呢?

皇帝重拳頻出,將滿朝文武打了個七葷八素。所謂天威難測,天知道下一撥裡頭都還會有誰?也有人用心琢磨被賜自盡的於世傑的話,從中悟出些許端倪。可誰又敢在這個時候多嘴?難道刑部大獄比平安無事的呆在家裡還要舒服麼?

皇帝沒有下手的重磅級人物,除了三位皇子,就只剩下一個新近回京的楊致了。

楊致冷眼旁觀,皇帝暴風驟雨一般的聖旨堪稱用心良苦,卻殊少新意:耿進、趙行、陳文遠、王雨農等四人皆是樹大根深,皇帝命他們稱病不朝暫行迴避,是為了將他們的影響力降至最低,不至於干擾朝局,日後為新君掣肘。於世傑自作聰明,死得一點都不冤,無非是一個大夏版本的楊修而已。皇帝命寧王、康王兩位皇子一同入閣,實際上是為了把二人架空。二王無兵無權,莫非僅憑一腔熱血就能作亂麼?降黜其餘幾位重臣,既是警告他們別抱有什麼“擁立之功”的幻想,又是為新君預留示恩餘地。將三十二名中下級官員緝拿下獄,那就更簡單了。這幫人哪一個不是皇帝業已暗中考察數年之久的能員幹吏?新君登基便需組建自己的班底,一紙詔令便可赦免重用,哪一個不會對新君感激涕零、死心報效?

可皇帝對我告病的奏章置之不理,那道擬定寫就的生猛聖旨也沒有頒下,這又算是怎麼回事?楊致心知皇帝不可能忽略自己的存在,但被忽略的感覺真他媽好啊!至少可以樂得在一旁看熱鬧不是?

能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