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心神無貳”就是沒有任何保留,也沒有任何犯忌。也就是說君臣關係在這裡達到了最大公無私,這樣的一個境界,是古往今來君臣關係的最高典範,這是陳壽的評價。那麼陳壽為什麼會做出這個評價呢?問題恐怕就在“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這八個字上。那麼這八個字是什麼意思呢?陳壽沒有說,我不能亂猜,但是一般人的理解,是說如果我這個兒子不中用,請先生取而代之,自己做蜀漢的皇帝好了。那如果是這樣的話,那就不但是難能可貴,簡直就是偉大。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知道在辛亥革命之前,中國的傳統政治制度是君主世襲制,這個世襲制至少從夏商周就開始了,秦以後是君主世襲官僚不世襲,秦以前是君主和官僚都世襲。在這樣的漫長的世襲制的傳統中,居然有一個人來打破這樣一個傳統,讓賢於能夠安邦定國的人,那當然是大公無私啊。因為這意味著,他把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到了至高地位,為了國家和人民的利益,不惜放棄自己皇族這個家族的利益,放棄按照傳統觀念是上天賦予他的天賦的神權。因為我們知道,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是君權天授、君權神授,上天和神授給我的我都不要了,我讓給賢能的人,這是何等的偉大!
問題是,這可能嗎?我的結論是:不可能。為什麼不可能呢?第一,史無前例。中國歷史上沒有哪個皇帝是心甘情願把自己的皇位,把可以傳給自己子孫的皇位,讓給一個異姓人的,沒有過。所有的皇帝都是希望自己這個家族的統治千秋萬代,哪怕他的兒子是個蠢貨,是個弱智,是個殘疾,他都不會讓出去的,怎麼會出來一個例外?第二,就算劉備是個例外,我也不知道他這種思想從何而來。因為中國古代從來只有改朝換代,沒有輪番為治的民主思想,如果劉備有此思想,豈不成為中國古代的一位華盛頓了?第三,就算劉備願意當華盛頓,諸葛亮也不敢當亞當斯。你想想看,當時是一個什麼樣的情況?曹操只不過是架空了皇帝就被罵作漢賊,諸葛亮如果真的取代了劉阿斗,該罵成什麼?這怎麼可能呢?
*《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對劉備託孤之舉大加讚揚,認為劉備與諸葛亮是古往今來君臣和諧關係的最高典範。劉備作為一個封建社會的帝王,能夠把皇位在有條件的情況下讓給異姓人,實在是難能可貴。然而易中天先生認為,劉備所謂的託孤讓賢並不合情合理。話說到底,就算是劉備真讓皇帝位,秉承儒家思想的諸葛亮也不敢坐皇帝位的。那麼,劉備的託孤之詞究竟蘊含著怎樣的玄機呢?
所以很早歷史上就有人對這段託孤表示質疑。最先提出質疑的是孫盛,孫盛的評語說得很清楚,說劉備的託孤的這個說法是“詭偽之詞”。“詭”就是詭詐,“偽”就是虛偽,是詭詐虛偽的話,非託孤之謂也,這不是託孤該說的話。孫盛說,託孤時該說什麼話呢?應該坦誠。而且孫盛說,託孤的關鍵在於選準了人,你託付一個人,你這個人選對了就行了,不要說這些東西。孫盛說如果“所寄忠賢”,就是你選的人是一個忠誠的、賢能的人,用不著說什麼;如果你找的這個人找錯了,我們打個後面的比方,比方說找了一個司馬懿這樣的,那你不是教唆人家謀反嗎?孫盛說幸虧好啊,劉備運氣好,這個劉禪是個缺心眼的,這個諸葛亮威望又高,鎮得住,要不然滿朝都是閒言碎語。這是孫盛的觀點。
今人張作耀先生的《劉備傳》就說得更不客氣了。張先生的《劉備傳》說,劉備的這個託孤之詞,“陰懷詭詐,其意甚明”。張先生說,實際上劉備對諸葛亮懷有很大的疑慮,正因為劉備猜忌諸葛亮,又不得不託孤於諸葛亮,才說出這樣的話來把諸葛亮逼到了沒有迴旋的餘地,逼到牆角上,不得不跪下來說“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這叫做陰懷詭詐,根本不是什麼心神無二。
*看來歷史上對劉備的託孤之詞也是各執一詞,這裡面就牽涉到對劉備為人的評價。有的人說這是仁義之舉,體現了劉備對諸葛亮的信任,從劉備的託孤之詞讀出了劉備與諸葛亮之間和諧的君臣關係。但是也有人對這種君臣典範提出了質疑,認為劉備怎麼會把自己畢生努力打下的江山讓給諸葛亮呢?所謂的託孤之詞是狡詐虛偽的圈套,是要逼迫諸葛亮表達對蜀漢的忠心。那麼劉備在臨死之前指著自己的兒子劉禪,親口對諸葛亮所說的“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這一番話是發自真心的嗎,我們該如何理解呢?劉備真的會把蜀漢政權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傳給諸葛亮嗎?
我們交待了這些說法之後,我們就會發現問題的關鍵所在。關鍵在於什麼呢?“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這八個字什麼意思?對此,四川大學歷史系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