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率領的部下全都是一些有戰功的老將軍,要麼就是親貴,這些人開始不大聽他指揮,叫誰誰不動。陸遜有一次召開會議,把所有的將領都找來,手按著寶劍,站起來說:諸位注意,劉備,天下梟雄,不是一個好對付的人。現在主公把這樣一副重任託付給了我們,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團結起來,都應該振奮自己計程車氣,來對付這個厲害的、狡猾的敵人。在軍言軍,令行禁止,請大家好自為之,本帥可是有言在先了。一番義正詞嚴,這些人就開始聽他的話。事後,孫權曾經問過陸遜,說你手下那些將領不聽你指揮,你怎麼不向寡人報告呢?陸遜他說:這些將軍們都是我們國家的棟樑,都是主公今後要依仗的人。陸遜自己也確實沒有什麼本事,只有一條優點,就是忍辱負重。再說了,陸遜雖然愚鈍,但藺相如的故事還是聽過的。就知道大局為重,團隊同志。
所以這就是夷陵、猇亭之戰,陸遜取得勝利,而劉備失敗的原因。那麼這場戰爭形勢的逆轉,也是可以說是在轉眼之間。劉備從猇亭逃到馬鞍山,又從馬鞍山逃到巫縣,最後又從巫縣到了被他改名為永安的魚復縣,也就是現在重慶的奉節。到了這個地方以後,遭受沉重打擊的劉備心力交瘁,一病不起。劉備很清楚,他這一生的英雄生涯很快就要結束了,他將不久於人世,而他開創的蜀漢政權還必須延續下去。他心裡也很明白,接替他皇位的將是他的長子劉禪,而劉禪現在只有十七歲,還是未成年人,他必須找到得力的人來輔佐他。問題是,這個得力的人能夠不負他的厚望嗎?他應該怎樣做一個交待,才能夠保證劉禪得到最好的輔佐,蜀漢政權能夠延續下去呢?請看下集——永安託孤。 5
第三十六講 永安託孤
4
劉備在彌留之際把自己的兒子劉禪託付給諸葛亮,這就是著名的“永安託孤”,後人常把這看作是劉備的忠厚和對諸葛亮的信任。可是也有人認為,這是劉備的狡詐,是為了防止諸葛亮專權、篡權,而給諸葛亮套上的一副精神枷鎖。那麼劉備的託孤究竟是體現劉備的仁義,還是劉備的詭詐呢?敬請關注《易中天品三國》之——永安託付。
上一集講到,公元222年陸遜在猇亭大敗劉備,火燒劉備七百里連營,致使劉備狼狽逃到永安。此後,劉備再也沒有回成都,最後在憂憤之中染病不起。公元223年,劉備召諸葛亮到永安宮安排後事,其核心問題就是蜀國的江山該如何更好地傳承下去。關於這個問題的交代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永安託孤”。
劉備託孤是三國史上一件大事,就是這件事把蜀國政權一分為二:前期領導人是劉備,後期的主心骨是諸葛亮。那麼在這個重大歷史時刻,劉備究竟是如何把蜀漢政權平穩過渡的呢?劉備託孤的目的和真實想法究竟是什麼呢?後世人對劉備的託孤又是如何解讀的呢?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將為您精彩講述《易中天品三國》之“永安託孤”。
易中天:
劉備兵敗猇亭,退到了永安,心力交瘁,一病不起。章武三年的春天,劉備安排了後事。這個後事的安排,記載在《三國志?先主傳》,原文是:“先主病篤,託孤於丞相亮,尚書令李嚴為副。”也就是說,劉備託孤兩個人,諸葛亮和李嚴,諸葛亮為正,李嚴為副。詳細的情況記載在《三國志·;諸葛亮傳》,這個故事是很多人熟悉的,但是我們必須再講一遍。
據《三國志?諸葛亮傳》的記載,劉備把諸葛亮從成都召到永安,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定國,終成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這意思就是說,先生的才能十倍於曹丕,一定能夠安邦定國,完成我們的大業。如果我這個兒子是可以輔佐的,請先生輔佐他;如果我這個兒子是不中用的,請先生自行其是。諸葛亮淚流面,哭著說:“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這意思就是說,臣一定盡到一個顧命大臣的輔佐的職責,以忠貞不二來報效陛下,直至獻出我的生命。於是劉備下詔劉禪,說,你要像對待父親一樣對待丞相。這就是著名的永安託孤,也叫白帝城託孤。但是據有學者考證,劉備的託孤是在永安縣的永安宮,不是在白帝城,所以我們稱為永安託孤。
對於這個故事,歷史上有不同的評價,有的充分肯定,有的予以置疑。在這一集我就把這兩種觀點都講給大家,然後提出我的看法。
首先表示肯定的,是《三國志》的作者陳壽。陳壽的評價非常高,陳壽在《三國志·;先主傳》的評語裡面說,劉備“舉國託孤於諸葛亮,心神無貳。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