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就上表稱臣,乾脆稱臣了;到了十一月份,就接受了曹丕給他的吳王的封號。那麼這件事情,對於孫權來說是很不容易的,它意味著兩點:第一,意味著他承認曹丕的篡漢是正當合法的,他向曹丕稱臣;第二,它意味著孫權承認曹丕和他的關係是君臣關係。所以他邁出這一步並不容易,而且當時有部下明確表示反對。孫權說,不要緊嘛,想當年我們高皇帝不也接受了項羽的封號,當了漢王嗎?也就是說孫權的意思很清楚,他承認曹丕稱帝是權宜之計,是為了什麼呢?是為了聯合曹魏來對抗劉備,這是孫權在政治上做的準備。
孫權在軍事上做的準備,就是遷都武昌。孫權的治所,就是孫權當吳王之前他的那個指揮部所在地叫做治所,他的治所是在建業,也就是現在的南京。但是為了對抗劉備,孫權把指揮部遷到了武昌,就是現在湖北省的鄂州市,——不是現在湖北省武漢市的那個武昌區,是鄂州,而且孫權改名為武昌。這個事情也是很困難的,當時住在建業的這些人都不願意到武昌去,有一句有名的民謠叫做“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就是這個時候的一個說法。但孫權說,我們必須移到武昌,因為應該居安思危。我們看看地圖就知道,他這個行動是在軍事上做準備對抗劉備,所以孫權是有備無患的。
*孫權在殺死關羽之後,就開始積極地規避戰爭風險。在政治上不惜忍氣吞聲,對曹魏集團稱臣,來換得曹魏集團的支援。同時為了軍事防禦的需要,不顧國人的反對,竟然把指揮部遷移到武昌。在關羽被殺一年半之後,劉備率領蜀國數萬軍隊,全線進攻東吳,一路上過關斬將,所向披靡。那麼,國難當頭,東吳集團有誰能夠力挽狂瀾,應對這場風雨飄搖的劫難呢?
公元221年七月,劉備發動了東征孫權的戰爭,這場戰爭發生的地點是在夷陵和猇亭,所以歷史上稱為夷陵、猇亭之戰,又叫夷陵之戰,又叫猇亭之戰。夷陵猇亭之戰是三國史上三大戰役之一,這三大戰役就是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
我們知道,劉孫夷陵之戰,或者說猇亭之戰,吳軍的前線總指揮是陸遜,是接替呂蒙的陸遜。呂蒙是在荊州爭奪戰之後,還沒有來得及開慶功會就去世了。我們看看陸遜怎麼指揮這場戰爭。根據史書的記載,公元222年正月,劉備的先頭部隊到達了夷陵,二月,劉備到達了猇亭。這個時候陸遜的軍隊也到達了猇亭,兩軍對峙。這個時候,陸遜的部下紛紛提出來馬上迎擊劉備。因為兩邊的軍隊都開過來了,開到猇亭這個地方了,就應該打他一仗。陸遜說不行,我們不要動。為什麼呢?陸遜說了這樣一段話,他說劉備“舉軍東下,銳氣始盛,且乘高守險,難可卒攻。攻之縱下,猶難盡克;若有不利,損我大勢。”什麼意思呢?說劉備順江東下,來勢洶洶,士氣是最旺盛的時候,何況他憑藉著長江天險和周圍的崇山峻嶺這樣一個地勢,我們去攻打他不是一下子能夠攻下來的。就算我們能夠打勝一仗,也不能夠大獲全勝;相反如果我們出師不利,就壞了整個大局。所以,我們現在應該怎麼樣呢?應該按兵不動。
陸遜說,你看劉備現在的軍隊在什麼地方呢?在崇山峻嶺,山地啊。這樣的一個地形,如果我們拖他一段時候,他一定會疲勞,那個時候我們再想辦法。但是,吳軍的將領都不服氣,哎呀,說這就是個書生,膽小,因為大家心目中,陸遜就是個書生嘛,是沒有打過仗的,膽小。各懷憤恨,但是沒辦法,只好接受命令了。這個時候陸遜就下命令撤退,大步撤退,把幾百裡的崇山峻嶺都讓給了劉備。
劉備也就往前推進了。推進了以後,紮下營寨,一看陸遜不出來打仗,就命令下面一個將領在平地上再建立軍營。這時候吳軍將領就說,劉備在山裡的時候,大帥說打不得;現在劉備到平地上,總可以打他一下吧?陸遜說不能打,其中必定有詐。果然,由於吳軍不出來應戰,劉備沉不住氣了,八千伏兵從山谷裡面殺出來。這下子吳軍將領才開始服了這個陸遜,說大帥果然料事如神啊。
那麼這樣相持到當年的閏六月,陸遜決定攻擊劉備。這個時候吳軍將領又不理解了,說打劉備就應該在他剛來的時候,他剛來的時候不是匆匆忙忙,還沒有站穩腳跟嗎?現在我們已經這麼長時候了,劉備已經佔了那麼多的地方,都紮下腳跟了,這個時候恐怕是打不得的。陸遜說不對,陸遜說我開始的時候為什麼不打呢?因為備是猾虜,就是劉備這個傢伙狡猾狡猾的,而且他見多識廣,一生征戰,經驗非常豐富,他來的時候一個是氣勢盛,第二個他想法多,這個時候我們去打他,打不下來。而現在好幾個月過去了,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