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1部分

現在的重慶,和他匯合。誰知道張飛的軍隊還沒有出發,張飛本人就被部下殺了,而且把張飛的首級送到了孫權那裡。張飛的死對於劉備又是一個重大損失。我們知道現在劉備的情況怎麼樣呢?關羽、張飛、黃忠三個,都已經死了,黃忠是病死的,他的重要謀士龐統早就不在了,法正也去世了。戰將這邊,還有馬超、趙雲、魏延,謀臣這邊只有諸葛亮。魏延和馬超要防曹操進攻,在北邊。趙雲不受信任。為什麼趙雲不受信任呢?因為趙雲不贊成劉備打孫權,趙雲出來勸阻劉備說,國賊是曹操,所以我們應該先打曹魏,而不是先打孫吳;而且一旦打下了曹魏,孫吳不在話下。現在我們一旦和孫吳之間展開了戰爭,那是不可收拾的。劉備不聽,不信任他,不讓他隨行。所以跟著劉備一起去打孫權的,文武兩邊都沒有什麼像樣的人物,所以劉備這場戰爭是叫做“出師不利,將帥乏人”。

趙雲不得隨行,諸葛亮要鎮守成都,走不開身,那麼這樣一個情況下,劉備為什麼還要堅持打這場戰爭呢?傳統的說法,是為關羽報仇,哥們義氣。但是這種哥們兒義氣恐怕是小說家言,並非政治家的真實想法,這一點呂思勉先生也早就提出了反對的意見。實際上在我看來,劉備發動這場戰爭,有為關羽報仇的成份,不能說沒有。這一點,曹魏集團的謀士劉曄已經指出了。劉曄說,劉備和關羽義為君臣,恩猶父子,關羽被害不報仇這是說不過去的;但不要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什麼呢?劉曄認為主要原因在於,劉備集團的整個戰略的特徵就是以攻為守,就是他必須打仗,他必須打仗來顯示他的實力。而他為什麼不打曹魏,要打孫吳呢?呂思勉先生認為,和呂蒙主張不打徐州打荊州的道理是一樣的,說得白一點就是“吃柿子撿軟的捏”,曹魏不好對付,而孫劉雙邊都認為對方好對付,所以孫權不打徐州打荊州,劉備也不接受趙雲的建議,他也不打曹魏打孫吳,這是第二個原因。那麼第三個原因呢,我認為還有一點很重要的,就是荊州必須奪回,荊州畢竟是戰略要地。那麼由於這三個原因,劉備堅持要發動這場戰爭。

但是即便如此,在我們看來,你要打這一仗是可以的,你可以打得從容一點吧?當時隨劉備出征的有一個重要的人物,叫做黃權。黃權就建議劉備說,吳軍向來就很英勇善戰,吳軍不是那麼好對付的;而我軍順江直下,易進難退。我順水下去我前進容易,我退回去是很困難的。黃權說:為臣懇請陛下批准,做一個先鋒探探路,探探對方的虛實,請陛下在大後方坐陣指揮。這應該說是一個很好的建議,劉備不聽。不但不聽,也不要黃權了,把黃權打發到另外一個地方去駐防。所以,在這一點上看,劉備這個時候表現出來的情緒就是兩個字——浮躁。

*公元219年,東吳集團奪回了荊州,逞了一時之快。但是,這次婁子真是捅大了。孫權深知殺死了劉備的左膀右臂關羽,絕對是與劉備結下了血海深仇,這場孫劉之間災難性的火拼終究是不可避免的,只不過是早晚的問題。於是,劉備不顧一切地要發動進攻孫吳的戰爭,哪怕是在將帥乏人的情況下也要也要御駕親征。這種要拼命的架勢,讓東吳的孫權也未免有些汗顏。所以,在決定背後向關羽捅刀子的那一刻早就料到劉備會來進攻的孫權,奪得荊州之後就在未雨綢繆,從政治上、軍事上積極備戰。那麼孫權是如何應對這場山雨欲來鳳滿樓的危機,做到最大化地避免風險的呢?

關羽被殺之後,孫權把關羽的首級送給了曹操。意思很明顯,就是想讓曹操來承擔這個責任,向天下人宣佈,我孫權殺關羽是曹操讓殺的。曹操很明白,孫權這小子沒安好心,於是曹操按諸侯的禮節厚葬了關羽,他也不認這個賬。但是不管怎麼說,孫權這一回是把劉備得罪到家了,孫劉聯盟徹底破裂。對於這一點,孫權的心裡非常清楚,而他也知道,依靠他的力量單獨對抗劉備是有問題的。因此戰爭之後,孫權就乾脆公開地倒向曹魏,和劉備翻臉。

他做了一件什麼事情呢?他宣佈不承認劉備是益州牧。劉備不是從劉璋手上把益州拿過來了嗎,孫權宣佈不承認,說益州牧還是劉璋。曹操也馬上表態,宣佈荊州牧是孫權。本來這個時候劉備是牧兼二州,荊州牧兼益州牧;現在一家宣佈益州牧還是劉璋,另一家宣佈荊州牧是孫權,那劉備什麼牧都不是了。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公元220年,也就是建安二十五年,曹操去世,曹丕繼承了魏王的爵位,同年逼劉獻帝禪位,自己當了皇帝,這就是魏文帝。這件事情發生以後,劉備集團一片聲討,大罵曹丕是漢賊,篡漢。孫權不表態,沉默;到了公元221年八月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