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水之事立威養望,見申王也是必須的。衛希夷與屠維才到天邑,亦須往見申王——荊國可是被他們給吞了,那是申王的方伯之國。
接見的場面頗為隆重,申王欲為太子嘉鋪路,再次大召諸侯,只為治水之事,是以百官、諸侯俱在。衛希夷與姜先聯手女瑩,將荊國併吞,是諸侯們關心的事情。祁叔多了個繼父,也是要圍觀的。
人很齊。
荊國處南方,在中土諸侯眼中,也有些蠻人的意思,這並不代表可以隨便被吞併。荊太子的母舅,國雖小,也是一方諸侯。姜先師出有名,不好指責,衛希夷父女就成了他暗中針對的目標了。衛希夷的蠻橫,在天邑小有名氣,屠維這兩鬢微白,衣飾又顯得原始的“老實人”成了他心目中的軟柿子。
也不罵,只是諷刺屠維靠兒女吃飯。
“我不如孩子,強過孩子不如我。”屠維面無慍色,反帶幾分老實人的驕傲。言語卻如利箭,將申王心口扎出血來——太子嘉不算差,確又不及父親之雄材大略了。
申王心累地打了個圓場:“天下父母心,莫不如此。我也盼著兒子比我好,唯願此番治水可成。”
衛希夷因問:“是太子治水嗎?早知道有太子做這件事,我便不帶這些人來操心了。”
申王心道,難道真是來幫忙的?他還真吃不準風昊這一門瘋子的心事,慎重地道:“誰嫌做事的人多呢?大家齊心協力,方能度此難關,越君有意,可與唐公一道,襄助太子。”
衛希夷卻不放過他,哪有什麼便宜都給你佔的好事呢?她問出了一個申王藏在心中暗中執行,而諸侯們未必樂見的問題:“王要使太子秉政了嗎?”此言一出,連仇家都拋開了夙怨,一齊望向申王。
申王心中“咯噔”一聲,暗道不好!
☆、第117章 翻臉了
有一個道理,申王明白、在座的諸位都明白,但是之前無人敢說。那便是,王位從無父傳子。哪個諸侯、方伯,關起門來在自己的國內,都是父傳子。而天下,卻不是這樣的。
各部族都有自己擅長的手藝,手藝或師徒、或父子,代代相傳。硬要說的話,做部族之長,又或者是做一方諸侯、君主,也算是一門世代相傳的手藝。但是,做王卻沒有這樣的傳統,或曰,諸侯沒有這樣的意願。哪怕他們在自己的國家裡就是父傳子治人的。
大家日子過得舒服,忽然有了那麼一個人,帶著大隊人馬在你門前耀武揚威,要求你聽他的話,給他繳糧繳貝,他要打仗了,你還要賠上人馬跟隨出征。跟隨出征可以獲得好處,然而……並不是每一次付出與收穫都能成正比的。九贏一輸,贏的時候不會覺得什麼,輸的時候就要難受了。但是,打不過他,只好認了。
再來,王的親信、國家、部屬、姻親,可以得到更多的好處,其他的人就要被分薄收益。以申王為例,陳後都被氣回孃家了,可見利益之事,實無永久不變之理。
然而,做了王的人,嘗過了做王的好處,是斷然不肯放手的!自己嚐到了好處,便想子子孫孫永享此利。若兒孫爭氣,諸侯反抗不得,也就認了。若兒孫不如父祖,還想保持這份尊榮,又有誰人能服呢?
“你打不過我,還要我給你當孫子,憑什麼?”這幾乎是所有人內心的想法。
當然,若是他們做了王,說不得,這想法就要再變上一變了。
自聖王以來,能平安傳位於子的,還沒有一例是成功的。非是王不願,乃是做不到。每個王,都在想方設法,促成此事,申王也不例外。他精心地教養著太子嘉,太子嘉雖不及乃父開拓之能,各方面也做得中規中矩,不顯無能。若無天災,或許,就能讓他做成了。
只可惜,天不遂人願。
申王卻一如所有的開拓者那樣,並不肯輕易認輸,欲借天災之機,為兒子積攢人望。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很好的辦法,若讓太子嘉成事,則在整個治水的過程中,他將收穫旁人難以企及的威望,熟悉河流沿岸的所有地理人文,也鍛鍊他的組織能力。
太子嘉雖有能力,卻又不足以獨立完成此任,申王便為兒子找幫手。這個幫手,便是姜先。然而,陳後不願意自己兒子為人作嫁,姜先自己也不肯犯蠢,衛希夷站在姜先一邊,且一向認為“能者上、庸者下”,躍躍欲試,頗有取而代之的意思。
皆是不肯令申王如願的。
又有一些諸侯,被申王壓一頭,捏著鼻子認了,卻是不願意再被太子嘉壓在頭上的。然而,申王仍在,皆不得已而噤聲。就等著一個人挑個頭兒,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