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丁如玉這個大鵬灣的百戶還沒上任,就要開始升遷了。
如果於謙這份奏摺能透過,那麼她職務上便晉升成為廣東都司長樂守禦千戶,官銜也從昭信校尉遷武德將軍,勳位也授了驍騎尉,其實原本百戶也有云騎尉的勳位,只不過給她個百戶都是捏著鼻子,當時誰會去給提起這節?不知道公文裡誰漏的,後面經手的吏目官員無一人去提。
若是這份奏摺準了,那麼丁如玉就升到了正五品,這便是真真正正的女將軍了。
于謙當然不想給丁如玉升官。
其實若是可行,便是收為妃子之說,也不見得多荒唐。至於說丁如玉願意不願意,丁一願意不願意,這年代也真沒那麼重要。甚至包括丁如玉自小服待丁一,是否完壁之身都不重要。皇帝,若是受些委屈能解決一些無法解決的事情,委屈也只能忍了。要不後面到了嘉靖朝,為何有大禮議之爭?不就是:大臣就是要皇帝受委屈忍著不要搞事;嘉靖皇帝受不了,一定不要忍。
讓一個女人當將軍決不是一件合乎禮法的事。
甚至可以說,與大禮議所爭執的,是嘉靖的生父還是孝宗來作為世宗皇考,沒有什麼區別。
這兩事都是與士大夫堅守的禮法不合的。
于謙很清楚,丁如玉這個女將軍,很可能會成為他被攻擊的原因,或者會成為後世被士林指摘的汙點。所以他不單奏摺裡把這事提交部議,而且從前幾天就開始召集士林諸多領袖人物來共議此事,在這份呈交部議的奏摺裡,就附有士林諸君子對於丁如玉的薦表。
他不能允許丁如玉進後宮,這是一個單槍匹馬能光復五縣的女人,若是她進了後宮,一旦丁一心懷舊主,要為英宗做點什麼事,有丁如玉在宮裡呼應,哪還得了?
雖然于謙收了丁一為親傳弟子,算是對丁一很看中也很放心,但他絕對不會留給丁一這樣的機會。
第一百一十四章矢交墜兮士爭先(六)
在士林共議之後,是必然要具名上表推薦的。那麼丁如玉這個將新鮮出爐的女將軍,便是依士林的意見而推薦上來,而於謙只不過是不反對這個意見,應其所請遞交部議罷了。當然,于謙於大人不是要聽取士林各執一詞,或者直接反對丁如玉封賜的意見。
若有人反對的話,于謙便會點頭贊同,現為京城保衛戰正在進行之中,兵部實在抽不出人手,諸君子安忍心坐視光復五縣重新淪陷?便請諸君去接手丁如玉的職務,光復廣東、解民倒懸好了。
士林的諸君子要引經據典倒是全無問題,但要冒著流血甚至丟命的可能,去接替丁如玉的職責,大致是不會有人迂到這程度。若是真有這樣的人,於大人便會陳述現時廣東景況,要求立下軍令狀,若是戰事不利,是必要嚴懲的。這話裡,隱約就是戰事不利可能要族誅的勢頭。
什麼叫戰事不利?若現在光復的五縣重新失去,當然就是不利,這似乎很公平。但如果說,不能在和丁如玉同樣的時間裡,光復同樣多的地盤,算不算不利?於大人沒有說,自然也沒有會去問,誰問誰倒黴不是?丁如玉不費朝廷一兵一卒,一無所有光復五縣,現在還有一班血戰五縣的義民給接任者,還有朝廷給的名義,只不過要求接任者做出跟丁如玉一樣的效果罷了,不公平麼?
沒有人有異議,除了于謙於大人。
他從頭到尾都是表示讓女人為將,是極不妥的,是有違禮教的,這麼幹,就是名教罪人。
每有士林君子提出不能晉升丁如玉的意見。於大人都極高興地贊同,然後問對方今晚星月出城南下,還是明早再出城?會派精兵十人護送,避開瓦剌軍馬雲雲,甚至於大人表示連那個百戶的職務都應該撤!
最後演變成士林諸君都在勸說於大人,板蕩見忠臣,如此奇女子,正如丁一所說的,不拘一格降人才啊!不賞何以對得起那五縣生民,不封何以安定軍心?他們引經據典的倡議此事。正如先前引經據典的反對。于謙於大人屈於群情,最後只能表示:“此非老夫所願,然諸君皆國之棟樑,如此推薦,便交部議吧。”
丁一很快就知道了這訊息。基本上他和于謙是僅有的兩個反對這晉升的人了。
只不過丁一擔心著官職提升之後,如玉將面臨更多的廝殺。
“此事大司馬已說了會呈交部議的。容城先生。唉,恐是力難迴天啊。”說話的卻是監察御史徐珵。畢竟於謙不可能連自己說過的話都不認,這種事,于謙還是做不出的。這徐珵不顧自己四十多歲,對著比他要小上許多,差不多他兒子年紀的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