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防務的朱永。就不停地來向楊守隨叫苦。因為四個師總的人數要比第四師原來兵力略強些,但無論人員素質或是武器裝備。根本就不是一個概念。
例如說原本第四師,把一連的兵力放在一個縣裡,連部和一個排駐縣城,其他兩個駐守水陸要道,結合當地民兵,就能很好的保證什麼流竄過境的山匪、強盜,無所遁形了。因為是精兵啊,就是出現什麼問題,包括搶險之類的,那效率和速度是極快的。
都剛土改完七八年,也真沒有什麼大事或是大的山匪,畢竟現時是屬於上升期。
但一換防,問題就是出來,單就一場雨,把田埂沖垮了,結果兩條村就能械鬥起來。
原來兩條村邊上駐著一個班計程車兵,以前也有發生過這樣的事,精銳士兵很快集結,當場不過幾戶人家爭吵,不論是訓斥還是勸說,馬上就把事態彈壓下去了;但換了警備師這些剛由民兵改編的部隊,他們磨磳到過去時,已是幾十人的械鬥,一個班那壓得住?好了,派人去縣城連部請求增援過來,至快也要隔日才到,搞不好,兩條村幾百青壯都打起來,傷亡個二三十人不是什麼稀奇事。
所以朱永不斷遞報告,要求增加兵力,四個警備師,鎮守廣東、廣西、雲遠,他覺得完全就是不夠的。他認為一府之地,怎麼都得駐紮一個師的兵力!楊守隨怎麼可能答應?正如許彬所詬病的,新軍的待遇太好了,每個新軍,這都得花上許多的錢銀啊。本就是精兵路線,哪裡可能按朱永要求,一府至少駐一師?
於是楊守隨便來找丁一,希望還是能讓杜子騰來掌管軍隊方面的事務。
在他看來朱永壓根就不是一個合格的軍方統帥,做人武工作倒是不錯。
“缺了展之,兩廣和雲遠就得陸沉了?”丁一很乾脆地拒絕了楊守隨的請求。
“先生,弟子著實分身乏術啊!”楊守隨也是無法,他可以去管理軍隊,但政務方面怎麼辦?扔下隨它去麼?
因為原來徐珵是當著兩廣總督,政務方面有他在抓,去年這時候,徐珵身體就不行了,不得已就退二線了,雖然丁一還是給他在四海大都督府留了個顧問的職位,朝廷那邊兩廣總督的職位也仍然沒變動,但實際上已不能視事了,都是楊守隨在把握。
丁一聽著就搖頭道:“實在沒人手,就官員年輕化吧。”
“弟子請調第一師師長鬍師兄,回廣州府主持兩廣及雲遠軍務。”
丁一想了想,終於還是同意了:“調邢大合率一旅留駐成都,其餘第一師人員撤回兩廣。”總算是解決了這個問題,因為丁一不可能讓杜子騰去管兩廣和雲遠這邊的軍務了。
他很明確地要帶杜子騰隨行出海。
甚至如果一切順利,三年到五年之後,他還要把陳三也帶出去。
對奧斯曼的戰事,絕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大量的地面戰,會讓艦炮的火力優勢難以發揮出來;而同樣有火炮的奧斯曼人,也肯定不是馬木留克那麼好對付的。
不過丁一在廣州府餘下的時間裡,倒是大量的時間,被工業部的那些技術人員和工程師佔據。丁一從十九歲,到了現在三十出頭,十數年過去,足以完整地培養出一代人了,一代從基礎知識和思維上,完全不同於李匠頭那些大匠的技術骨幹。
當然,對於李匠頭那一代的大匠來講,他們會整天都抱怨,現在的年輕人,遠不如他們當年云云。對於現在的技術人員和工程師手上的技藝,更是有著許多的不屑。甚至有時候因為技術問題吵起來,李匠頭那一代的大匠發了火,往往會挑釁地說道:“有本事上鉗臺鼓搗個東西出來瞧瞧!”
這倒是一個事實,論手上的活計,現時的工程師和技術人員,十個裡面,恐怕很難找到一個,手上技術能跟李匠頭那代人相比的。那些大匠是什麼人?是丁一從王恭廠哄出來的、騙出來的、挖出來的,是一個時代裡,大明最好的工匠。
那一雙手的靈活真不是吹的。
但不是每個人,都能成長為李匠頭那樣的角色。
而這十年培養出來的新的技術人員和工程師,他們中間,有許多人,將會達到李匠頭的高度,甚至超越。他們學過元素表,知道物理定律,懂得化學反應,瞭解電流傳遞的規則。丁一給了他們致少初中水平的數理化基礎,其中天資好的,甚至達到高中程度了。
知識就是力量,不是說說而已。
槍管鋼的研發成功,按著杜木和李匠頭的報告,這些新一代的技術骨幹,就起了許大的作用。甚至當他們找上丁一時,提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