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只是廢天皇之位,老實說,現時的天皇,只不過是一個精神象徵,只要倭人被打痛了,打怕了,也不是不能談,但要源氏,也就是足利一族全都殺了,這就是要斷幕府的根了,難道要足利義政自殺來求和?
所以接到這封檄文之後,細川勝元和大內政弘的人馬,難得拋開所有的意見,坐到一起商量對策,當然,更為重要的是,那二十四門線膛火炮在碼頭的齊射,儘管只是二十四發炮彈,但黃*色裝*藥的高爆彈,對於密集陣的殺傷力,真的不是一般的恐怖。
但日本人也不是這樣就束手就擒,細川那邊的使者就出了主意:“引其入城,毀城而戰!擒其軍兵,以逼和談!敵我糾結之中,彼之天雷,必不敢招!”就是引入巷戰,然後近身肉搏,覺得這樣,大炮就不敢轟下來。
雖說也是一條辦法,但大內家的家老和臣子聽著就不樂意了,敢情這筑前不是細川家的地盤是吧?這毀城而戰,輸贏不說,這筑前不就完了?不過沒等他們起來謾罵,大內政弘就喝止了他們,提出另一方案:“假意依附,以歌舞盛宴迷其眼,擒其首領,明軍必退!”(小說《重啟大明》將在官方微信平臺上有更多新鮮內容哦,同時還有100%抽獎大禮送給大家!現在就開啟微信,點選右上方“+”號“新增朋友”,搜尋公眾號“qdread”並關注,速度抓緊啦!)
第二章明敕星馳封寶劍(六)
ps:想聽到更多你們的聲音,想收到更多你們的建議,現在就搜尋微信公眾號“qdread”並加關注,給《重啟大明》更多支援!
筑前國此時駐集了九州各地大名的許多軍隊,伊岐倒是沒有軍兵能逃得回來,不過肥前那邊因為也要防止明軍登陸搶灘,所以只派了五千多人;筑後和豐前、豐後是很清楚一旦筑前被陷,接下來就到他們了,所以派了數萬人過來;日向、薩摩、大隈也各出了上萬人馬。
於是小小的筑前國,就有五千肥前軍、二萬大友親繁的筑後軍、二萬菊池重朝的肥後軍、一萬島津忠國的大偶軍。這些是守護大名派出來的部隊,另外還有九州的豪族,如名和氏所領的數千人;相良氏的二千足輕、土持氏的一千侍弓兵、伊東氏的二百武士等等。一時之間筑前米貴,倒是很讓商家賺了一筆。
六、七萬軍隊駐紮在這筑前,號稱十萬是必須的了,沒稱二十萬都算收斂了,這個情況古代哪國都差不多,誰也別笑誰,於是乎,在各方頭領商量對策的時候,他們就對丁一的檄文裡提到的:“提虎賁四千、義士三萬,踏平富士山缺!”那是極為不屑的,下意識就把這打了個對摺,覺得說義士三萬,最多一萬;虎賁四千,最多一千。
所以他們得出個結論,所謂義士,就是民夫,也就是說丁一能打的兵,不過一千人上下,還有萬把民夫手動輜重。安營紮寨。無論是幾位守護大名,還是地方豪族的首領。聽著都紛紛點頭道:“喲西!”
這年頭大家都這樣啊,從羅馬到大漢。從大食到大唐,誰不是這麼整?
於是伊東氏的領軍人物伊東浩二就挺直了腰,跪坐在那裡,扶著案几說道:“若是這樣,先前主公先說的,毀城而戰,就不必要了!浩二身為國人,願出城,一騎討!”這個主公跟華夏的意思可不一樣。只是對守護大名的稱呼,其實上,守護大名對於地方武士,也就所謂國人的支配和控制,是很有限的。
要不然這伊東浩二怎麼可能這樣反駁先前幾位大名討論出來的結果?不過大內政弘和菊池重朝都沒有發火,連被伊東浩二稱為主公的島津忠國,都搖了搖扇子,點頭道:“喲西,那就拜託了。”
因為伊東浩二帶來的兵最少。但可以說是最精銳,也就是盡皆是所謂的國人,地方武士。
武士要比起足輕和侍弓兵來說,那高得不是一個段數了。
用最精銳的部隊。去試一試丁一麾下軍隊的成色,當然是一件必要的事。
如果伊東浩二能殺敗丁一自不必再說,毀城而戰之類的事。也就不必提了。
要知道在這個年代,還沒什麼巷戰的概念。守城就是守牆,能讓他們想出毀城而戰。也算是被兩艘驅逐艦逼出來的戰術了。但終究這麼幹,筑前就毀了,不論是否能打得贏都好,所以如是伊東浩二能殺敗丁一,自然是極好,一眾大名、豪族自然引兵掩殺上去。
若是伊東浩二失敗了呢?那對於剛才定計的幾位大名來說,也是好事,國人皆敗,然後做出低伏之態,也更容易取信丁一啊。不然打都沒打,就說降了,就說願意按丁一的要求,永廢天皇,再族誅幕府?這也太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