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21部分

是明代就傳入中原,徐光啟的“農政全書”中就記載有土豆。“土芋,一名土豆,一名黃獨。蔓生葉如豆,根圓如雞卵,內白皮黃,……煮食、亦可蒸食.又煮芋汁,洗膩衣,潔白如玉。”

1580年福建長樂人陳振龍到現為菲律賓的呂宋島經商,發現了紅薯便要引種回國。但當地有嚴厲的禁止帶出法令。於是陳振龍便和兒子陳經綸向當地百姓學習栽種方法,終於在1593年巧妙地將“薯芽”絞於纜繩之內秘密帶回國內。

雖然這幾種新型農作物傳入中原的時間都很早,但是這個時代,每一種新型農作物的推廣,都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

而且玉米、馬鈴薯和紅薯當時剛剛引進中原,由於百姓不熟悉新型農作物的種植方法等原因,產量也並不比中原傳統農作物高多少,所以當時中原的老百姓對這些新型農作物並不接受。使得這些高產農作物,都是在清朝時期,才逐漸在中原各地大面積的推廣起來。

由於馬鈴薯、紅薯和玉米的種植方式與中原傳統的種植方法完全不同,公司在去年秋天,沒少花力氣在控制區的各地進行大規模的推廣普及培訓。

公司在中原控制區開辦了大批的新型農作物的培訓班,整個冬天各個基層單位的農業技術員,都一直在中原控制區各個基層單位奔波,幾乎是手把手的教授新型農作物的種植方法。

透過大量的宣傳和培訓,周通和廣大農戶們也都接受了新型農作物,還都響應公司的號召進行新型農作物的種植。

但是熱火朝天的春耕生產結束以後,大夥心裡反而都沒什麼底兒了。這個夏天周透過得並不舒坦,連覺都睡不好,天天都在田間地頭蹲著唉聲嘆氣,後悔種下了這幾種讓人操心的玩意。

越到秋收的時候,大夥就越是緊張。雖然當時參加培訓的時候,農業技術員曾經對他們說了這幾種農作物的畝產量,但周通和廣大農戶根本就沒往心裡去。

他們都種了一輩子的地,什麼時候聽說過畝產千斤這種事,所以大夥都認為公司的基層農業技術員是在吹牛,根本沒人相信這種鬼話。(未完待續。)

第一千三百七十章秋收(四)

終於,遠東中原控制區也迎來了秋收,周通天沒亮就來到了玉米地,不顧清晨玉米葉子上的露水,瘋了似的從玉米秸稈上把一根根玉米棒子掰了下來。

他掰了一大捧玉米棒子出了玉米地,然後在地頭挨個撕開果穗上的葉子,直到他發現每個玉米棒子上長滿了飽滿的玉米粒的時候,這才算是長出了一口氣。

周通看到莊稼的收成不錯,於是就和家裡的女人一起在玉米地裡忙活了起來,就連幾歲的兒子也沒閒著。

一家人忙活了幾天才將幾畝地的玉米收穫完成,看著田間地頭碼著的一堆堆玉米棒子,周通興奮的雙眼通紅。

但是現在還沒到高興的時候,還得把玉米棒子上的玉米粒搓下來,然後才能每畝的玉米畝產量統計出來。

收穫玉米的時候,周通特意把一畝地的玉米棒子分好了,以便將這些玉米進行脫離,然後才能上秤稱重,最後得出一畝地大約的產量。

畢竟周通沒有種過玉米,雖然看著一堆堆的玉米棒子,感覺畝產量少不了,可是沒有確切的數字,周通哪能放得下心。

周通一家人和村子裡其他農戶,現在都圍坐在一起,拼命的搓著玉米棒子,直到把一畝地的玉米棒子上的玉米粒兒統統搓下來,然後裝進了麻袋。

村口的一片空地,是去年中隊幹部組織大夥清理平整出來的,是為了冬訓期間做為佇列訓練場使用的操場。如今這裡已經圍滿了人,全村的老少爺們都來了。

操場的正中間安置了一副大秤,大夥紛紛把自家收穫的一畝地玉米粒子扛到了這裡,挨個的稱量自家的畝產量。

周通扛著自家的一袋玉米粒子來到操場時候,就聽這裡非常的熱鬧,歡笑聲已經連成了一片。他正趕上第一個農戶將自家收穫的一袋袋玉米碼到了大秤上。

“何四,你家的畝產出來了……”

隨著中隊長的一聲大喊,整個操場上頓時安靜了下來,一個三十多歲的黑臉漢子,興奮的搓著手,緊張的看著幾個村裡的青壯抬起秤桿。

“六百九十五斤……”

那個黑臉漢子聽了頓時露出一副難以置信的表情,“噗通”一聲,黑臉漢子跪在了地上,衝著站在那杆大秤旁邊的幾個中隊幹部,“咣咣”的磕了幾個響頭,然後嚎啕大哭了起來。

周圍的一幫農戶聽到畝產將近七百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