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但難度進一步提高,所用經費更是不可想像。
因此工程主要是南邊的白渠。
白渠又分成三個部分,北面的太白渠,灌溉三原與富平。
中白渠,但到了高陵縣分為三支渠,中白渠,南限渠,北限渠,灌溉三原、高陵、櫟陽。
南白渠,灌溉三原,納清水與治水入渠,設陡門,三分入中白渠,二分入清渠,再於三限口設陡門,用以控制清水與中白渠,若水雨過多,利用上下用水的縣差,相繼開放,還水於清水,用以調節南白渠,清水與中白渠。
宋朝即將要修的就是這個三白渠。
因此名稱有些亂,鄭國渠,鄭白渠,白渠,三白渠。
後來索性改成了豐利渠。
涇陽位於三白渠上游,受益面積不大,但位於上游,幾乎掌握著三白渠的主要源頭,所以王巨推薦了侯可為涇陽知縣。
這個總部也設在涇陽縣。
王巨風塵樸樸地來到涇陽。
見面說道:“見過楊勾使,程庫使,侯知縣。”
幾人不大熟悉,而且大多數比他大了很多,相互稱字,王巨樂意,人家還不樂意呢。
楊蟠沒好氣地說道:“王勾使,韓公有令,讓你回到陝西后,立即去京城述職。”
韓琦讓王巨擔任副使,王巨不樂意,直接去成都看都江堰了。楊蟠脾氣不算太壞,可楊蟠同樣也不高興,你不想幹,俺想幹哪?這麼大的工程,錢帛又不足,如何重修得起來?而且你小小的年齡,擺臉色給誰看哪?
“哦,我馬上就去京城,不過白渠可有什麼計劃?”
侯可無所謂,他是涇陽新知縣,以涇陽事務為主,三白渠為輔。因此在邊上說道:“原來石門水位落差大,已不可用。若想重修白渠,須於石門北面開鑿一條新渠,與南涇水自西合一,復引南涇水入新渠,可灌田約兩萬頃,如果再開渠至三限口合入白渠,獲利會更多。”
“也就是完全開一條新渠,將原三條白渠全部推翻重建?”
“正是,而且其主渠就長達五十里,並且多有石渠,開渠難度無比限巨。因此我還提出另一條建議,回洪口處,至駱駝項與白渠合,只行十餘里,雖然水位較低,不能灌溉高處,然用工不多,也很省錢帛,若是錢帛再充足,從駱駝項再開渠,水行二十五里,至臨涇鎮城東,就高入白渠,灌溉面積也不小。並且石路少,也會比第一條建議省去大量勞力與錢帛。”
“讓我看看地圖。”
侯可拿來地圖。
王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