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快起來,先是在橫渠鎮……
“巨兒,你來看,這是老夫新寫的兩篇文章。”張載說道。
王巨將兩篇文章開啟來看,第一篇叫《爻變》。
其實張載鼎鼎大名的《西銘》開頭就是從易卦說起的:乾稱父,坤稱母;予茲藐焉,乃混然中處。故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富貴福澤,將厚吾之生也;貧賤憂戚,庸玉汝於成也。存,吾順事;沒,吾寧也。
這篇溫仁厚德的文章被稱為宋朝四大時文之一。
但在這篇西銘裡,張載說得還不夠清楚。
不是他筆力不行,而是他有的沒有想清楚,想不清楚,就寫不出來。
這些年師徒二人時常書信往來,受了王巨感染,於是有了這篇爻變。
易經六十四卦,乾坤不算,這兩卦代表著天地之始,陰陽分,所以有了第三卦屯卦,萬物始生,十分困難,不過是順應天地,所以必會欣欣向榮。但這時候仍很弱小,於是有了更困難的第四卦蒙卦……
這說明天地不是不動的,就象一個國家從開始到建立再到繁榮,各個時候就必須有各個不同的應對方法。
不僅六十四卦在變,每一卦中的又有六爻之動。
其實在這點上張載與王巨想法差不多,是贊成變法的,國家都困窘到無法救災的地步,能不變法嗎?但他與王安石的分岐是在如何變上。
直到遇到了王巨,受王巨影響,張載思想才漸漸成熟,比如這篇爻變。
如何變,改其短,揚其長。
就象唐朝天寶之時,明皇重視武功並沒有做錯。
《司馬法》裡說,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
易經裡也有類似的話: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夫兵不可玩,玩則無威;兵不可廢,廢則召寇。昔吳王夫差好戰而亡,徐偃王無武亦滅。故明王之制國也,上不玩兵,下不廢武。
現在的例子就是南唐,實際當時宋朝文治文學經濟皆不及南唐,然而因為南唐後主的種種,迅速被宋朝消滅了。
雖然不能說南唐是絕對的忘戰必危,但差不多接乎是了。
因此明皇之錯,一錯在過於重視武功,他不是接乎是忘戰必危,而是接乎於好戰必亡。
二錯在方向錯誤,唐太宗時文臣良將,不可勝數,因此經營到了蔥嶺之西。然而到了明皇手中,至少在將士武力上不及唐太宗之時。另外契丹奚人開始逐漸強大,多次擊敗過唐軍。青海大半地區又補強大的吐蕃佔領。
但就在這種環境下,明皇仍沒有放棄河中地區,想一想河中在哪裡吧,鹹海到天山之西這片才稱為河中,而非是宋朝的河中府。在古代將兵力從中原調到遙遠的河中地區,最少在宋朝絕對是不可思議無法想像的。
如果明皇理智的放棄河中,而將兵力投放於青海,畢竟青海離長安很近了。大多數兵力在青海,安祿山敢不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