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過來共同執掌遼東大政。
所謂與皇帝的口頭約定,其實也只是加在自己身上的枷鎖而已,於崇禎而言,並無實際意義。
如果這次一鼓作氣將皇太極拿下,崇禎會真的讓他在遼東發展三年?
況且,他這種發展是現代化的發展,別說皇帝本人,就是地下那些個大臣,也不會同意朱常淵在遼東“亂搞”。
所以,現在對朱常淵最有利的反倒是一邊喊喊口號要三年收復遼東,一邊用寧遠、錦州這遼闊的地方作為試點,看看能不能帶領國家提前進入現代化的雛形,這可是關係到身家性命的大事。
至於皇太極,既不能打死,也不能讓他猖狂。
這對皇太極來說,無疑是個好訊息。
至少,他能保住瀋陽衛,能保證在關東的大部分土地。
於是,和談就在遼陽城展開。
雙方透過友好協商。簽訂了一個停戰協議,協議中明確規定:遼東之地,以閭山為界,其東之地為大清所有。西邊歸大明朱常淵統轄。
另外,為了顯示和談的誠意,朱常淵退讓一步,讓出遼陽,將之前侵佔的土地盡數還給皇太極。只留一個蓋州城作為朱金彪的駐軍基地兼大本營。
皇太極主動讓出東江鎮,朱常淵自然也不客氣,馬上派胡大帶領兩千人率隊駐守東江皮島。
從地圖上可以看出,現在整個遼東的局勢,可謂對朱常淵十分有利。
蓋州和東江兩個軍事重地,分別像兩個釘子一樣釘在遼東半島的左右腋窩處,那就等於說,朱常淵對於遼東半島有絕對的主動權。
雖然這個遼東半島現在仍然歸皇太極統管,但雙方一旦翻臉,朱常淵便能第一時間打斷皇太極這條腿。
其次。閭山、大淩河以西的地區,包括寧遠、錦州之地,全部歸入了朱常淵的治下。這樣就是說,遼東之地經過朱常淵一番運營,已經恢復到了崇禎初年的局勢。
等於說皇太極此次所有的努力,都化為烏有,現在他所佔據的地盤,仍舊是他父親努爾哈赤時代打下來的。
這一點,作為大明帝國皇帝的崇禎,既是高興。又是不滿足。
高興的是朱常淵不負所托,終於一口氣收復了遼東一小部分地區,至少恢復到了崇禎初年的局勢,這也就是說。大明的土地在他手中算是沒有丟棄。
即便是以後九泉之下見到太祖皇帝、成祖皇帝,也不至於被罵不肖子孫是不!
然而,他還不滿足,作為一個準雄才大略的皇帝,他無疑也是有著巨大的野心。如果說現在的遼東局勢可以讓他九泉之下面對老祖宗的時候不至於被罵,那將整個遼東收復過來豈不是就可以獲得祖宗的嘉獎。在九泉之下和哥哥熹宗皇帝、爺爺神宗皇帝相比倍有面子。
所以,在得知了朱常淵取得一系列戰果之後突然和皇太極議和,他心裡有個梗,不吐不快,於是就命內閣給朱常淵下了一道聖旨。
大概意思就是催促他儘快起兵,攻佔瀋陽,將皇太極這狗日的打回到自己原來的松花江去,打回通古斯去。
朱常淵收到皇帝聖旨的時候,僅僅是一笑而已。
攻打瀋陽,他可萬萬不敢幹的,而且,也不願意幹。
可是,這是皇帝的聖旨,不幹又不行,思來想去,朱常淵決定給崇禎彙報一下遼東當前的情況,順便哭哭窮,說說困難,分析一下遼東的形式,說一下自己的計劃。
於是,這次朱常淵給皇帝上了一次大明歷史上有史以來的最長的一封奏疏,這封奏疏不但陳奏了各種不進攻瀋陽的理由,而且還圖文並茂的勾畫出了他心中的藍圖,如何如何經營遼東已經得到的土地,如何透過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方式將皇太極趕走甚至同化,讓他變成自己人。
崇禎足足看了一上午的時間,才把朱常淵的奏疏看完。
奏疏中說進攻瀋陽的主要困難是沒有人防守,後方剛剛得到的城池也不穩固,所以需要時間將這些城池經營好,然後再做進一步打算。
然而,當他看完整個朱常淵的奏疏以後,覺得其中除了滿篇的廢話之外,還給他傳達了一個資訊:陛下啊,根據當初咱倆的約定,遼東這旮旯的事情現在我說了算,無論戰和還是攻守,我有全權處理之權,您老人家是親口答應的,可不能爽約。
一般皇帝在得到這種暗示之後,心裡都是很不舒服的,現在的崇禎亦然。
雖然話說的比較委婉,可是事實明擺著,朱常淵就是透過這種方式婉言提醒他,讓他非常的惱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