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43部分

的詭計,李顯不由得一陣陣後怕,淡淡的說道:“嘿嘿,我那母后果然是心狠手辣,竟然現在就開始佈局要除掉我,而且所佈下的局都善於把握人性了,看來明崇儼之死並沒有把她壓垮,反而讓她越磨礪越聰明瞭,其實想想也是,她之前習慣於讓明崇儼動腦幫她解決問題,那明崇儼雖然有些詭計,卻如何能夠比得上這位女皇親自操刀?不過你有張良計,我有過牆梯,我絕不會輕舉妄動的,這就像是後世的兩個狙擊手在對峙,比拼的是耐心,我現在耐心的等下去,等到你動的時候,再一槍致命,打爆你的頭,而這時候,你所謂的拋磚引玉、引蛇出洞等等伎倆就收回去吧,別在這裡丟人現眼了,就算是真的出來丟人現眼,我也不為所動,嘿嘿,這二十年來,你以為我的禪定功夫是白練的嗎?”

第266章北方亂局再起

對於李旦率軍出征新羅之事,李顯並沒有怎麼在意,因為他自己在疆場上縱橫十餘年,先後培養了不下千名的中低階武官,這些人雖然分散到各處,可是卻都對他絕對效忠,他又想辦法把這些人中的大部分安插到了南衙和北衙的禁軍之中,再加上李顯每年都會定期與他們秘密聚會,每次聚會也都會給予大量的賞賜,所以李顯對於自己在軍中的掌控力擁有絕對的信心,李旦雖然掌軍,然而一沒有強大的武力做基礎,二沒有龐大的財力來拉攏人,即便是培養一批親信,又能起什麼用?

更何況他那弟弟一向性情懦弱、膽小怕事,在這一點上倒是繼承了高宗,所以就算真的掌握了兵權,對李顯的威脅也並不大。

更何況李顯也有這個自信,凡是曾經受到他大力拉攏的將士們都是忠心耿耿,根本不可能會倒向於李旦。

雖然對於前線的戰事很是關心,但是李顯卻並沒有投入太多的精力,畢竟李旦是名義上的三軍統帥,而高宗又對自己表現出了一絲的忌憚,如果自己關心的太過,豈不是正中了武后的圈套?

所以李顯一直在專注於朝廷事務,每日裡上朝聽政,雖然幾乎不會發表什麼意見,但也是一種歷練,從中學習處理朝政的一些經驗。

其實現在的朝局處於一種微妙的平衡之中,武后雖然看起來大權獨攬,門下的宰相不僅在數量上,就算是地位上也都佔據了絕對的優勢,然而高宗卻是在有意無意的扶植李顯,以便能夠與武后相抗衡,高宗卻是就中取事,利用後黨與東宮勢力相互牽制來掌控朝局。

這樣的局勢對於李顯卻是有利的,李顯雖然在中低層官員中的影響力要高於武后,然而高階官員的底蘊卻實在是太低了,尤其是在這一年的十二月(這時已經改元為開耀元年),太子少保郝處俊病死,讓李顯在上層又少了一個強有力的臂助。

雖然郝處俊是高宗的人,然而此人為人剛直,一向為武后所忌,對李顯卻是極為欣賞,所以多次與李顯合作,在朝堂上鬥贏了武后,現在病死,對李顯實在是一個比較沉重的打擊!

當然,此事對高宗也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因為郝處俊是高宗最為倚重的兩位大臣,沒有之一,雖然劉仁軌、薛仁貴、裴行儉也都是高宗倚重的大臣,並且也都對高宗忠心耿耿,但是在高宗的心中都沒有郝處俊的地位重要。

在郝處俊臨死,對高宗留下遺言,一生未對國家做出什麼貢獻,死了之後千萬不要麻煩浪費。高宗聽到轉述的這句遺言,很是傷感,對左右侍臣說道:“郝處俊志存忠正,兼有學識,作風簡樸,始終不渝,雖然不是元勳佐命,然而卻也為我效忠多年,如今去世,實在是可惜。”

於是下詔,追贈開府儀同三司、荊州大都督,於光順門舉哀一日,這一天不理朝政,以少牢之禮祭祀,又令百官哭祭,給予了極大的尊榮。

其實郝處俊在臨死之前,秘密見了李顯,或者說是,李顯秘密見了他,因為李顯以他高明的輕身功夫潛到了郝處俊的家中,雖然郝處俊貴為宰相,然而他的家中卻是十分簡陋寒酸,說是家徒四壁都不為過,像這樣的家庭,自然防不住李顯。

李顯之所以見郝處俊,一時對這位剛正不阿的大臣表示敬佩,二也是想辦法接濟一下他的家庭,當然,最好能夠從他那裡得到一些助力。

郝處俊自然知道李顯的意思,其實他對武后干政之事表示深深的憂慮,然而他也知道,作為一名臣子,對於此事根本無可奈何,然而他卻也囑託他的兩個兒子郝北叟、郝南容以及孫子郝象賢,效力朝廷,為太子效忠,同時又寫下一封遺書,讓兒子郝北叟交給他的好友、一同反對武后干政的宰相李義琰,以大義相激,囑託李義琰效李唐皇室,幫助太子對付武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