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92部分

竇太后死後,孝武皇帝大權獨攬,他有能力建明堂了,卻沒有實施。究其原因,還是因為孝武皇帝雖然獨尊儒術,但本質上還是推行王霸之道,他並不願意實行禮樂教化的德政。他嘴裡所宣揚的德政和他所做的事互相牴觸,儒家理想與朝廷行事大相徑庭,儒家之說多數是用來裝飾政事。

到了孝成、孝元皇帝朝,儒學對國政的影響越來越嚴重,士人們也逐漸意識到,儒家的理想很難適應現實的需要,不能影響和控制朝政運作,繼而導致士人們在禮制改革上的反覆搖擺。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士人們想了很多辦法。

孝平皇帝朝,儒家思想開在朝政中取得了主導地位,儒學的聲勢日漸提高,朝廷開始調整早年在宗廟祭祀、禮儀制度、都城建築等方面與儒家經典所記載的“古制”之間的差異,並進行區域性修改。元始二年(公元2年),王莽奏請天子,建明堂、辟雍、靈臺。元始四年,由古文經學大家劉歆依據《考工記》設計的三雍宮建成,本朝以三雍為代表的禮制建築從此出現。

這座位於長安南門外大道東側的三雍宮,完全符合《周禮》中規定的明堂必須位於“國之陽”的規定。它外圍方院,四面正中有兩層的門樓,院外環繞圓形水溝,院內四角建曲尺形配房。中央建築下層四面走廊內各有一廳,每廳各有左右夾室,共為“十二堂”,象徵一年的十二個月;中層每面也各有一堂;上層臺項中央和四角各有一亭,為金、木、水、火、土五室,祭祀五位天帝。五室間的四面露臺用來觀察天象。這是一座五室明堂。

光武皇帝中興之初,迅速修復了明堂、辟雍、靈臺等禮制建築,以表示其對儒家理念的認同,幫助其推行“修文偃武”之策。

光武皇帝充分利用這些禮制建築進行禮儀活動,在明堂舉行祭祀,在辟雍舉行鄉射、飲酒禮,在靈臺辨雲物、觀休徵,大大促進了儒家禮制建築和儒家禮儀活動的融合,實現了自本朝立國以來儒士們幾百年的夢想。

光武皇帝本是儒生,素習經典,他先有王莽託古改制的前車之鑑,後又藉助符命而稱帝,故而他對儒學的理解既不同於孝武、孝宣皇帝朝的“裝點門面”,也不同於王莽的泥古,他把禮教和國政有效地結合了起來。同時,光武皇帝的中興大臣中很多人研習**,他們把儒家德政、禮樂、教化等學說和治國之道結合起來,以儒家學術思想作為國政的指導基礎。三雍在儒家學說中佔據了重要地位,在國政中同樣佔據了重要地位。

光武皇帝重視三雍,說明他願意採用儒家禮樂教化來治理國家,這與孝武、孝宣皇帝朝重視武功霸業形成了鮮明對比。光武皇帝認為三雍不僅僅代表了本朝建築合乎禮制的特點,也代表朝廷要強調“德治王政”,要重視禮樂教化,反對側重於武功霸業,所以他所採取的明堂制度也完全和過去不同,他採用的是九室明堂制。

今天,朝中的大臣們要求仿照洛陽明堂重建三雍,要求繼續實施九室明堂制,其用意是什麼,不言而喻。

“三雍不是一座建築,它是禮制,禮制是儒學的基礎,儒學是國政的靈魂,它對朝政所產生的影響是無法估量的。”趙松鄭重說道,“大人,如果朝廷採納了九室明堂制,很顯然,朝廷的中興策疇會漸漸向‘修文偃武’的方向發展,將來,也許就是幾十年後,現在的中興策略極有可能被徹底推翻,大漢可能會重蹈覆轍,再次走向敗亡。”

曾炩霍然醒悟,說了半天,還是中興策略之爭。

“看樣子,這個朝廷要換換了。”曾炩冷笑道,“有些人太老了,想法和我們的差距越來越大,該回家享享清福了。”

“明天,請荀大人、郗大人來一趟,我們好好談談,想個對策。”

第一九三章政爭

第一九三章政爭

明堂之爭爆發後,三雍宮的建設隨即擱置,但為了不影響重建長安城的進度,天子下旨,拜司隸刺史太史慈為為營都大監,董昭為營都副監,於秋收後開始徵調民夫建設未央宮和修繕長安城牆。

三雍重建關係到禮制問題,禮制問題又和漢祚的命運息息相關,持“今禮”和“古禮”兩種觀念的大臣們各不相讓,朝堂上的爭論日復一日。

從爭論雙方的官吏來看,堅持“今禮”,堅持九室明堂制的大臣們多不是原北疆系,主要就是門閥世家,如蔡邕、劉虞、荀攸、伏完、王柔等公卿大臣。他們態度明確,沒有絲毫妥協的餘地。這些人裡面,蔡邕是一個例外,對於蔡邕為何要堅持“今禮”,曾炩很是不解。不過,在聽了趙松的解釋後,曾炩倒是有一些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