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允認為今天我能殺董卓,那明天董卓的舊將就會殺我。在王允看來,除惡就要務盡,不能留下一絲一毫的後患,所以他堅決要求董卓死後,把董卓的所有舊將全部誅殺,一個不留。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沒有什麼好商量的。
從皇甫嵩這個角度來說,他肯定要招撫董卓的舊將,因為這些人,甚至包括董卓,過去都是皇甫嵩帳下的大將,他不會把刀砍向自己的手下。然而,董卓的舊將一旦順從了朝廷,這些人是不會聽王允的,他們只聽皇甫嵩一個人的,皇甫嵩實際上等於控制了數萬軍隊。皇甫嵩實力驟增,再加上皇甫閥在西疆和關中兩地的巨大影響力,這朝政由誰說了算,可想而知了。
剛剛殺掉一個董卓,朝堂上立即又出現了一個手握重兵的皇甫嵩,王允和朝中一幫大臣怎能忍受?在王允等諸多大臣的眼裡,皇甫嵩和皇甫門閥世代都是武將,說到底皇甫嵩還是一個武人,所以王允至死也不會答應招撫之議。
要想招撫董卓舊部,天下只有皇甫嵩一個人能做到。但朝廷和王允等諸多大臣又擔心皇甫嵩會象董卓一樣擅權誤國,所以他們只有一個選擇:明知朝廷應該招撫董卓舊部,儘快穩定關中,也堅決拒絕這麼做。
王允既然態度非常堅決地不願招撫董卓舊部,那麼他肯定有殺死這些人穩定關中的辦法。但問題是,皇甫嵩會讓步嗎?在事關社稷安危面前,皇甫嵩還會象過去一樣,毫不猶豫地讓步?
長街浴血,殺氣縱橫。
董璜的兩千虎賁衛士被司隸校尉部的衛兵打了個措手不及,死傷慘重,但董璜急於殺到皇宮,他根本不顧惜士卒的傷亡,督軍猛攻。
黃琬為了儘可能遲滯和殺傷敵人,在長街上佈置了二十臺弩炮。每當前一列的阻擊士卒倒下後,後列就以弩炮轟擊,然後士卒們再衝上去,猛殺猛砍。司隸校尉部因為兵力單薄,不得不且戰且退。
雙方正在相持不下的時候,城門校尉王欣帶著援兵從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