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就是不投靠老鄉劉邦,直到後來劉邦出關與項羽開打,而項羽顯然又不是個可以投靠人好主公,才不得不選一個人投靠,將就著選了劉邦。
這裡我想強調一下張良和劉邦的關係。
很多人都以為張良一開始就投靠了劉邦,其實並不是這麼回事。張良最開始遇到劉季是去見景駒的時候,劉季百餘騎,張良有少年百十人,兩人一談,結果劉季看中張良了,就讓他當了廄將。史書上說:“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從不去。”我一直懷疑這裡面究竟有多少兩廂情願的事,以張良當時的心態來看,他似乎不太可能願意投靠在劉邦手下,因為他要復興韓國,一直到韓成死,他一直在努力復興韓國。這個時候,他因為劉季能聽懂他講的兵法,就會投靠劉季這個自己老窩都剛剛被人端了的落魄漢?(當時雍齒以豐降周市,劉邦去見景駒,是想求兵奪豐的,其慘狀可想而知。)既然投了劉邦,那為什麼後來又要離開他?
我懷疑這可能是劉邦主動的,甚至帶有耍橫的成份,張良不過是秀才遇到兵,有理也說不清,再加上後來確實成了劉邦的臣子,當初的不情願也只能寫成主動投靠了。而後來在穎川,張良引兵從劉邦也許是事實,但可能不是投靠,而是尋求幫助,因為韓王成也在其中,張良的身份是韓司徒,張良總不會帶著韓王去投奔劉邦吧,要知道劉邦不過是楚懷王帳下的一個大將而已。但是劉邦既然再次遇到了張良,自然再次把他帶走,“乃令韓王成留守陽翟,與良俱南,攻下宛,西入武關。”項羽分封諸王之後,張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