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帶著德國人,但咱們有護航艦隨行,他們沒有辦法,呵呵,對,那樣是違反國際法的,而且算得上是戰爭行為了,……對,現在他們已經顧不上咱們了,德國公海艦隊的實力確實不是咱們華夏海軍能比的,……‘龍軒’‘龍畋’兩艦不是已經完工給你們了嗎?不夠?當然不夠。定型工作一完成,‘龍嵐’四艦即刻開工,不會耽誤的,放心好了,不,……放心吧,不會再拿小船搪塞你們,再說怎麼能說搪塞呢?那些都是新式艦艇,戰力絕非以前的船可以比的。開玩笑,呵呵……再追加的話,好吧,我看看能不能有新的提案……是,我是不用管兩院他們同不同意,但只要他們做出了決議,我就必須給予尊重,呵呵,是有些給自己找麻煩,但這是必須的,誰也不能保證自己永遠正確,對吧?好,就這樣,有訊息第一時間告訴我。”
放下電話,孫綱開啟了一張海圖。若有所思的點了點頭。
因為今天,是1916年5月30日。
“……‘無聲的部隊’之所以無聲,不是因為它正在專心的思索和學習,而是因為它被日常公務瑣事和越來越複雜的技術問題壓得透不過氣來。……我們有勝任的艦長,有才華橫溢的技術專家,有無與倫比的航海家,還有勇敢而忠誠的水兵……可一旦打起仗來,只會管理軍艦的人卻遠遠多於擅於指揮戰鬥的人……”
這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日德蘭大海戰爆發前,邱吉爾對他曾經管理過的大英帝國皇家海軍作出的不無辛辣的評價。
到了1916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進入了第三個年頭,歐洲多數的國家陸陸續續的捲入了這場規模空前的戰爭之中。與所有交戰國的總參謀部的設想完全相反的是,這場他們認為的應該是迅速殲滅敵國有生力量的集團軍運動戰,卻最終演變成了從阿爾卑斯山到北海之濱的大規模陣地消耗戰,各個交戰**隊的成千上萬計程車兵被血泊和泥濘所吞噬……沒有任何一個參戰國能夠預料到,戰爭將會以這樣的形式長期的持續下去。德國尤其如此,由於根據歷史上的先例(德國統一時期所經歷的幾場戰爭)和迷信本國的軍事力量戰無不勝,德國官員們普遍認為全世界的經濟和貿易以及因此產生的廣泛聯絡經受不住大規模戰爭所造成的長期中斷,因此這場戰爭必然會象以前那樣,在國際調解、仲裁和談判下以各交戰國相互做出妥協而結束。因而這種戰爭預期造成了德國官方的備戰方式只是一種集中在軍備方面的短期行為,而在經濟上,德國卻並沒有作好相應的準備。
根據普法戰爭的經驗,德國政府及德意志國家銀行在戰前將戰爭儲備金增加了一倍,達到了8500萬金馬克,以備戰時購買軍需物資之用,然而在長期戰爭中比經費更加重要的戰略物資儲備和消耗問題卻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因為工業化的德國是一個嚴重依賴原料進口的國家,象德國自身的糧食生產在戰前可以滿足本國需要的百分之九十,但食用油的六分之五、乳類製品的二分之一及肉蛋類的三分之一需要從國外進口,在大戰爆發前,德國卻沒有建立糧食戰略儲備。同樣,德國戰時急需的工業原料除了煤、鐵和部分鉛、鋅外,鎢、鉻、銻、鎳、鋁、錫和錳等戰略金屬則完全依賴進口,紡織品和化學品的大部分原料如硝酸鉀、硫磺、石油、橡膠和工業油脂也是如此。
但幸運的是,在戰爭開始的前幾年,也許是因為中國商人們受到鉅額利潤的驅使,中國在德國建立的很多商業貿易機構都在德國屯積了大量的相關戰略物資,在戰爭爆發後,這些德國急需的物資都被德國政府以高價全部收購,這些戰略物資不但在後來的戰爭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緩解了德國物資方面的困難,也讓中國的商人們賺得盆滿缽溢(這件事再次的體現出了華夏傳統“互利共贏”商道的過人之處。)
但即使有了中國人在開戰時的雪中送炭,在戰爭爆發後,德國在經濟方面遭遇到的困難局面並沒有大的改觀。由於英國海軍控制著全球的制海權,協約國集團各成員國可以利用世界上的一切有利資源透過海上航線為自己“輸血”,而同盟國方面的情況則大為不利。各個成員國尤其是德國的各個出海口被英國海軍封鎖得密不透風,總噸位達300萬噸以上的商船隊,開戰後百分之九十以上失去了作用,大量的商船或者被敵國海軍扣押。或者蟄伏於港口,所有必須的糧食和工業原料進口,只能依靠荷蘭、丹麥、挪威、瑞典、美國和中國等中立國進行間接而有限的輸入。而隨著戰爭的進一步擴大和延續,英國和法國達成了更加嚴密的監視中立國貿易的協議,進一步的擴大了禁運商品的種類和數額,結果到1916年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