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917部分

,認為他們的平等原則不適用於信奉其它宗教的人。印度的穆斯林王朝統治者認為,“基督教徒和猶太教徒之所以值得尊重,是因為他們有信仰。但是他們的信仰沒有達到伊斯蘭教所體現的‘崇高境界’。所以應該在他們與穆斯林之間做某種區別。不應該與穆斯林同樣對待。對於其它的非穆斯林,只有蔑視,因為那些不接受一神教的人們不屬於人類。”基於以上觀點,統治印度的穆斯林王朝上層統治者對非穆斯林的歧視和欺壓也是很嚴重的。

在英國入侵印度之後,穆斯林王朝的勢力很快衰落,在1857年印度民族大起義之後,差一點被趕出印度的英國人更是乾脆的廢黜了莫臥兒王朝的末代皇帝。在此之後,印度教徒的社會地位方得以有所提高。印度教徒在接受西方文化教育方面比穆斯林積極,很多印度教徒透過充當英國殖民政府的代理商和包稅人而發了大財。其中一些人甚至透過銷售棉花、鴉片、軍需物品和投資工商業變成了大財閥。而與此相反,穆斯林在財富積累和投資方面遠不如印度教徒。在19世紀中葉之後,英國在印度推行永久地稅制,善於經商,有一定積累的印度教徒藉此機會成為土地所有者和地租徵收者,而原來的穆斯林地主和貴族因為沒有經商技能和財富積蓄,不可能如期納稅,往往不得不放棄土地所有權,成為農民和僱農。這樣,在原來就已經存在的宗教矛盾上,又增加了經濟矛盾。

除此之外,兩大宗教集團在宗教戒律方面也存在不少衝突。印度教崇拜牛,將牛視為神明,而穆斯林卻以牛肉為主要的肉食。每當穆斯林在印度教神廟附近殺牛,尤其是宰殺母牛的行為,曾經多次引起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的激烈衝突。此外,印度教徒在舉行宗教儀式或節日慶典時往往載歌載舞,這也引起穆斯林的反感。印度教徒在清真寺附近吹拉彈唱經常成為雙方衝突的導火索。

最深刻體現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分歧的一點是,象其它許多非穆斯林國家的穆斯林一樣,印度的穆斯林首先將自己視為穆斯林,然後才是印度人。他們忠於穆斯林這個泛國界、泛種族的宗教群體,對印度沒有認同感(這和華夏的情況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而且在1857年印度民族大起義遭到英軍殘酷鎮壓之後,印度穆斯林普遍認為英印當局對穆斯林採取的“不信任政策”源於印度教徒的挑唆,印度穆斯林從征服者和統治者的巔峰跌入恥辱貧困的深淵也是由於印度教徒迎合英國殖民者,幫助他們推翻穆斯林統治的緣故。

~~~~~~~~~~~~~~~

還有哪些坑沒填,大家多多發表意見啊

~~~~~~~~~~~~~~~

繼續求月票……

(一千四百一十九)印度的分裂

在這些因素的影響下,印度教徒和穆斯林雖然在印度次大陸共同生活了幾個世紀,某些個人之間也有友誼和密切往來,但總的來說,這兩大宗教集團之間彼此是分離的,有隔閡的。雖然一部分的穆斯林領袖主張團結印度教徒,共同反對英國的殖民統治,但他們的影響不足以帶動整個教派,而且在一些重要場合,他們為了拉攏人心,也不得不回到傳統的路線上來。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的1940年,在中國政府決定支援“自由印度”組織的時候,印度穆斯林宗教改革領袖便派代表遠赴北京,向中國政務院總理譚延愷提出,“中國政府所支援的‘自由印度’組織所代表的未來印度政府很可能會導致人數多的教派利益完全壓倒人數少的教派利益。”譚延愷和孫綱一樣,對印度種族教派之間的隔膜及分離情況瞭解不多,他更多的是比照中國的經驗和模式來看待印度的種族教派問題。譚延愷認為印度穆斯林所擔心的情況不會出現,“中國政府保證新的獨立的印度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組成的、各民族人民享有充分的自由平等和宗教權利的國家。”對於中國總理的保證,穆斯林領袖們並不感到安心,有很多穆斯林領袖甚至這樣認為:“繼續保持英國人的統治也好,由中國來進行統治也好,將印度分裂成七八個國家乃至七八十個國家然後再獨立也好,都要強過出現一個統一的、獨立的印度。”1942年5月7日,全印度穆斯林聯盟在拉合爾召開會議,會議透過了《拉合爾宣言》,即在印度次大陸成立單獨的穆斯林國家的決議。

在華軍攻入印度徹底擊敗英軍,結束了英國在印度次大陸的百年殖民統治史後,對於獨立後的印度究竟應該成立一個什麼樣的國家,印度各派政治勢力有很大的分歧。為了儘快給予印度以獨立地位,在瞭解了印度各派政治勢力的意願之後,華夏共和國大總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