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05部分

到自己的國家領導者仍然一副滿清官員的樣子,不自覺的就會生出“牴觸之意”,國家今後各項工作的開展就會產生一些不必要的阻力,“莫若去之以順民意,庶幾公私兩便”。

孫綱還說,“男人留辮子”是滿清入關取代明朝時強加給漢人頭上的,是滿清“弊政”之一,若要保持傳統的話,這個傳統也不過幾百年時間,明朝的好多傳統不也都是讓清朝給廢了嗎?那現在清朝已經沒有了,為什麼還要留著清朝的這個“立國象徵”呢?

而且現在滿清王朝已經滅亡了,“辮子”已經由“立國”的象徵變成了“亡國”的象徵,為什麼還要保留它呢?

孫綱在政務院的一通“狂侃”之下,也許是讓他最後那一句“亡國之徵”給嚇著了,老頭子們最終還是表示“屈服”了,含淚剪掉了留了這麼多年的辮子。

辮子雖然剪了,但李鴻章還是捨不得自己身上的老衣服,拒絕換上西式服裝,對於這一點,孫綱就沒有再勉強他,歲數大的人這個“戀舊”情節,也不能不考慮。

“老百姓把辮子都剪了,堆在大街上,有小山那麼高,正點著了燒呢。”馬上街回來後告訴孫綱說道,“到處火光沖天,老壯觀了。”

孫綱聽了微微一笑,沒有說什麼,但在心裡,卻感覺到說不出的激動。

老百姓們把辮子剪掉燒了,其實不光是在發洩心中的怨憤,也是在表明,徹底和那個逝去的守舊封建王朝決裂!

在滿清王朝的屍體上重新站起來的,將是一個新的不一樣的中國!

“你們這身新軍服真的很好看。”馬看著孫綱,眼中閃過一絲愛慕的神色,似乎還帶有一絲崇敬,“我從來就沒有見過你今天這種威武的樣子。”

“哦?是嗎?”孫綱看了看自己,聽著她的誇讚,不由得有些“飄飄然”的感覺,“穿這麼新的衣服,我都有些不會走路了。”

根據新出臺的典章制度,“華夏共和國”的服制廢棄了清代的官服,全部改為西式,不過仍舊保留了大量的傳統文化在裡面,根據“典制”規定,文官的制服用絳紅色,武官的制服用黑色,都是西方軍服的樣式,以袖口的金線繡章和肩章領章為等級的區分,象國家元首“執政”的袖章為兩條金龍的“二龍戲珠”,“參政”則為一條金龍,文官以下依次為仙鶴、錦雞、孔雀、雲雁、白鷳、鴛鴦、;武官則依次為次麒麟、獬豸、獅子、老虎、花豹、熊羆、犀牛。這個可是保留了以前的“傳統”在裡面,主要不光是為了好看,也是為了方便習慣了傳統官服的官員們確認。

(四百零八)國歌

(四百零八)國歌為了和國際接軌,清代傳統的插孔雀毛式的官帽也都廢棄不用了,根據“華夏共和國”的典制規定,軍裝制服採用的都是西式帶簷的軍帽,以金線裝飾,帽徽為則為盤龍華表國徽,比清朝的那些涼帽暖帽頂子看上去要精神多了。''

為什麼要採用西方軍服的式樣,其實也都是孫綱的“創意”。

他的目的,是為了要籍此提高軍人在社會中的地位,改變中國傳統的“重文輕武”的觀念。

中國由於處於皇權至上的封建社會的時間太長了,由宋代開始,形成了特有的“重文輕武”的思想觀念,究其原因,無怪乎皇帝怕手下的軍人武將造反,危及皇權而已。

這種“重文輕武”的思想被宋以後的中國曆代封建王朝所“繼承”,到了清代晚期,所產生的嚴重後果,已經在歷次對外戰爭中得到證明了。

曾經有外國人評價過說,“中華帝國之所以一直能夠持續到今日,並非是由於任何先進的軍事技術;相反的,以它掌握的疆域和資源來說,在大多數時間中,它在戰爭中的表現都是虛弱無力的。”雖然說的不一定完全對,但這個“重文輕武”觀念造成的惡劣影響卻是毫無疑問的。

孫綱在給政務院的建議中引經據典的說,“西國仕途,武重於文。蓋能武者必能文,而能文者未必能武;合文於武,故第以武名而武重矣。中國初設水師,官員多居武職,以其職掌武事故也。夫因其職掌武事而授以武職可也,授以武職而令文武兼全之才士同於引重挽強之粗人,則萬不可也。中國重文輕武之風。積重難返,凡居武職者,不復問其才學者何,即睥睨而不屑為伍,甚有數年充當管駕之員,一二語與長官齟齬而立受撲責,反不如從九之未入班者。此習俗使其然也。前甲午、丁酉、己亥諸役,官民聞有寇至,皆震駭失色,莫以為計;每聞前線兵覆,皆痛哭流淚不止,以為國家將亡;而勝報傳來。則歡呼雀躍,奔走相告,犧牲之海陸將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