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江南的戰報傳到京城的日子,寧王之亂被王守仁摧枯拉朽的平定了,士人的最後一絲希望也破滅了。
楊廷和的死同樣也不是孤立現象,就在除夕那一天,不少士林中的死硬派,都自行了斷,為自己的仕途人生畫上了句號。他們是死在絕望之中的,同時也存了保全家族的主意。
依照大明官場的慣例,官位到了一定程度後,致仕就已經是認輸的表示了,對手應該大度的放手,不予追殺,這才是君子風度。
正德和謝宏向來不以君子自居,這規矩當然束縛不了他們,所以,他們做的也更激烈一點,直接以死認輸,希望能得到某種寬大。除了江南那事兒之外,謝宏是很少搞株連的,這也是他怪異的表現之一,心狠手辣,卻對斬草除根不太熱衷,這種思路委實與眾不同。
根據李東陽的判斷,楊廷和可能還有另一層心思,那就是不連累兒子,然後以自己被逼死的事實,來激發楊慎的仇恨,讓其幡然醒悟,以作後圖。
上行下效,謝宏不喜歡搞株連,學院中也瀰漫著同樣的氛圍,楊慎和李兆先都是導師們相當看好的人,學子之間也有相近的共識。可以預計的是,在未來的新官僚系統中,楊慎很有可能佔據相當重要的位置,甚至可以期待他接王守仁的班。
若是楊慎心懷父仇,那就有了從內部顛覆的機會。這樣的例子在評話中屢見不鮮,只是那些報仇的主角,往往都是隱名遁跡,直到最後打倒大反派的時候,才會亮明真正的身份,而不是楊慎這樣擺明車馬的套路。
這一節,並不是李兆先自己想到的,而是他老爹告訴他的。李東陽說話時,也是唏噓不已,很是感慨,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