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是建立完善的社會制度,又或者是發展出強大的農業、工業和商業,都離不開足夠健康和強壯的人。
價格便宜量又足的鹹貨。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升老百姓的生活條件。有了足夠的食鹽和葷腥之後。因為缺少鹽份、缺少營養造成的身體問題就會得到改善。體質就會變得強壯。
有了強壯的身體,經過訓練就能成為精兵,透過學習可以成為博學之人。同時也可以從學徒做起,在農業、工業還有商業的領域裡飛快成長起來,最終成為熟練工甚至是大師級的人物。
好吧,李安然其實也知道自己這樣的想法確實很奇葩。只不過,就象一隻馬掌釘丟失了一個國家的故事一樣。誰又能否認,鹹貨的存在不能夠對一個國家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當然,對於這個問題李安然也只是當個茶餘飯後的樂子而已。反正這些鹹貨特別是鹹魚對自己來說成本低得可憐,改良過的漁船每天都能輕鬆地收穫上萬斤的新鮮海魚。
沒辦法,大唐時期的海洋資源還遠不像後世那樣因為過度捕撈而變得匱乏起來。這不,除了各種常見不常見、普通或昂貴的海魚之外,每次還都能收穫各種海蝦、海蜇、螃蟹、魷魚等等。
在蘇小媚的建議之下,下面的那些人每次滿載而歸之後,都會安排人手對這些海產品進行分撿,然後再進行深加工。不同檔次的海產品,製作出來的鹹貨價格也隨著有高有低。
同樣是鹹魚,馬鮫魚、鯖魚、帶魚這種捕獲量最多的普通貨魚自然是最便宜的。而黃魚、金槍魚、石斑等等之類上檔次的品種,價格自然要高上不少。
當然這裡的高也只是相對那些海商而言,在李安然這裡,可不分什麼高檔低檔,除了產量方面不好控制之外,深加工的成本基本都一樣,低得嚇人。
至於以海參、鮑魚、扇貝、牡蠣等等為代表的這些,在後世很昂貴的海鮮,雖說在大唐時期,特別是近海的城市裡也算不上什麼好東西,但透過快船用專門的魚池養著,儘可能保持鮮活地送到內地之後,那就絕對不是普通老百姓能吃得起的嘍。
原本還有些頭痛這流求島才剛剛開始發展,短時間之內根本還不足以形成什麼特色產品的李安然,在受到鹹魚事件的啟發之後,乾脆就讓蘇小媚加大了對海產品的捕撈和深加工的開發和經營力度。
俗話說得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流求島四面靠海,放著得天獨厚的海洋資源不去開發,那豈不是腦子有病。
更何況海產品在古代原本也屬於高階食材,再加上解決了交通運輸以及如何保證這些海鮮足夠鮮活和深加工的問題,這門生意想不紅火都難,正好可以做為流求島的特色產品。
當然,李安然也沒把目光僅僅放在海產品上。雖說流求島上的物產也算不上多,但架不住自己可以進行環境甚至是氣候的改造,然後透過人工的培育來讓島上的出產豐富起來。
到時候四大港口的對久出售的貨物,就不再會僅限於海產品方面。什麼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裡遊的,甚至連瓷器、茶葉、絲綢、香料這四大最受歡迎的商品也都可以自產自銷。
有著多功能探索飛船提供技術支援,李安然很有信心,不需要太久流求島這邊就會成為亞洲最為熱鬧的海上貿易集中地。而戰神宮的威名,也就會隨著海上商路流傳開來。
其實錢不錢的問題,對於已經擁有了n個金礦、nn個銀礦、nnn銅礦,資源點已經遍佈整個大唐時空各個大陸版塊和地區的李安然來說,真心是一點都不重要。
之所以搞四個港口出來,一時因為流求島,也就是後世的臺灣在地理位置方面確實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否則,某個光頭也不會把自己的後路安排在這個地方並且一直能延續下去。
按照兵家的說法,流求島在亞洲,特別是東南亞、南亞這片區域來說,絕對算得上兵家必爭之地。要不是大唐時期的海戰受到了種種的限制沒有凸顯出足夠的重要性,這地方根本不可能留到現在。
雖說在李安然的計劃裡,並沒有自己去統一地球的打算。但身為天神,卻總不能連個屬於自己的地盤都沒有吧。而且,有了流求島上的戰神宮坐鎮,整個東南亞各國就脫離不了自己的掌控。
即便不可能去親自過問這些國家的發展,卻能夠將這些國家都做為“養殖區”。一方面給自己提供大量的物資,另一方面則是可以培養出各行各業的人才。
甚至於,在得知多功能探索飛船上還擁有不錯的生物基因技術之後,李安然還打算以整個大唐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