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12部分

那些漁民到還好,藉著燈塔上老遠都能看到的燈光,也只是在近海區域裡捕魚而已。但對於那些看出流求島港口能給自己帶來巨大利益的海商來說,這就是賺大錢的指路明燈。

更何況流求島上的四座港口,即便是在夜裡也照樣有相關的人員負責接待那些連夜進港的海商。而且,那一座座散發著明亮光芒的路燈,也將港口照得宛如白晝一樣。

也正是因為如此,隨著這些跑夜船的海商越來越多。先是流求島上的西邊和北邊這兩處港口,在夜裡也有海商進港交易,接著連東邊和南邊這兩處港口也變得熱鬧了起來。

等越來越多的海商開始不分白天還是黑夜地朝著流求島的四個港口蜂擁而來,大量奴隸、工匠以及各種資源和商品的聚集。很快就讓這四座港口成了四個大型的貿易市場。

至於流求島的官方,也就是港務局所能拿出來的物資,除去一小部分是來自於主時空之外,大部分都是來自於那些遍佈在大唐時空地球上各大陸地、各個區域裡的資源點。

讓李安然有些意外的是,自己在島上對外銷售的所有商品中居然就屬海鹽最為好賣。幾乎每天都能看到不少海商帶著港務局對外收購的那些貨物過來,然後換回一船船的海鹽。

剛開始李安然還覺得,大家都是靠海吃海的主兒還怕買不到鹽?可後來才恍然大悟,自己這是犯了經驗主義的錯誤。別看這海洋確實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鹽,但也得會加工才行。

古代海鹽的製造工藝可是相當的簡陋,一般都是靠海的漁魚採用大鍋熬煮的方式來製鹽。而這樣的方法不但效率極差。而且製出來的海鹽也會因為海水裡的雜質導致成色不好。

可對於李安然來說。製鹽這種工作就相當簡單了。那一臺臺整合了抽取、過濾、蒸餾等一系列功能的海鹽製造裝置,只要有足夠的能源就可以二十四小時不停地生產海鹽。

只不過,在發現海鹽的銷量相當驚人,那些原本只是打算捎帶著用的海鹽製造機慢慢有些供應不上之後。李安然不得不派人找個塊合適的區域。開闢了幾塊面積不小的鹽田。

這種鹽田採用的自然不可能是什麼高科技技術。只是利用每日漲潮的機會將海水自動灌入那一塊塊被分隔成四方形的鹽田之中,然後再經過改良後的工藝就能大批次生產海鹽。

雖說這種海鹽的品質肯定沒辦法跟那些利用高科技裝置生產出來的海鹽相提並論,但對於那些海商來說。極品海鹽有極品海鹽的價格,普通海鹽有普通海鹽的價格。

更何況鹽田制的工藝經過改良之後,批次生產出來的海鹽在品質方面足以秒殺大唐時期的同類產品。再加上比市價最少低了兩成的價格,不受那些海商的歡迎那才奇怪。

光是在海灣之中開闢的那一大片鹽田,雖說採用的也算不上什麼高科技技術,但每天能夠生產出來的海鹽不只是數量上大的嚇人,而且品質方面也因為工藝上的改良得到了提高。

除了海鹽之外,更讓李安然無語得是,原本只是為了不讓每天從海里打撈下來的海味,因為吃不完而壞掉,於是醃成鹹貨的那些鹹魚和鹹肉居然也成了“緊俏”商品。

等調查了一下之後李安然才知道,這些鹹貨之所以這麼好賣,關鍵還是在一個鹹字上。

要知道在古代,鹽業這東西雖說不可能完全由官方掌控,但也不是普通老百姓能夠隨便接觸的。而做為一個人類,不吃糖沒關係,但不吃鹽卻很容易生病甚至是死亡。

由於古代製鹽技術的落後,再加上交通運輸方面的麻煩,鹽這東西的價格雖說談不上昂貴但也不算便宜。這要是遇上年景不好或者天災**之類的,鹽價還會暴漲不少。

而這些鹹魚、鹹肉除了本身就富含鹽份之外本身也屬於肉食,兩者相結合意義就不同了。再加上直接銷售海鹽不但需要相應的資格,還得疏通關係,這鹹貨就成了“擦邊球”。

至於內地的老百姓為什麼不自己醃鹹魚、鹹肉、鹹雞的問題,其實很簡單,因為內地不產鹽,鹽價比較高。這麼做的話成本實在太高,出售的話價格上又沒有競爭力,根本不划算。

在李安然的過問之下,透過下面人的彙報才發現,這鹹貨生意的火爆說起來也是個巧合。當初這些味道比較“怪異”的鹹魚鹹肉,剛開始確實沒有什麼人看出商機來。

只是覺得這些東西的儲存時間要比大部分食物來得更長久,所以,一些海商就採買了一些扔到了船上做為船工們的伙食,後來無意中就被幾個船工們給帶回了各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