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三氏子弟絕不可能帶兵叛亂,因為體質不允許。二是劉守光一方的軍隊裡,也有三氏子弟,李誠中倒是相信這些人有可能給劉守光方面造成很多麻煩,因為體制允許。
所以營州軍中既不允許出現山頭,也不可能出現山頭,李誠中自然也不會同意支援李氏、王氏和高氏再立山頭。這一點是無需多想的,他思考的是怎樣給對方一條出路。而今天,就是他和這些盧龍軍將世家們攤牌的時候。(未完待續。)
第三十章 幽州留後(三十)
ps: 感謝其實很在意、豆瓣他爹的打賞,其他給月票的兄弟們,不一一列舉了。
對王思同話語中若有若無的威脅,李誠中並不放在心裡,他能理解對方的怨艾,王思同比他年少好幾歲,放在李誠中的那個時空,還在大學裡學習呢,說話的時候有一點火氣也很正常,李誠中更多的將其看作是在賭氣。
“德儉、疏俊,我一直想和你們談談,今天正好是個時候,便敞開心扉說一說心裡話。你們的夢想是什麼?有怎樣的願望?你們希望將來能夠成就怎樣的功業?做成怎樣的事情?”這種勵志型的心理療法一直是部隊裡軍官和士兵談心的法寶,李誠中順手拈來,不著一絲痕跡。
夢想?願望?這兩個詞很陌生,但大概意思也懂,李承約和王思同的注意力集中在“功業”這個詞上,他們立刻陷入短暫的迷惘,繼而眼神又恢復清澈。
“自然是振興家業,讓李氏族人位居人上!”李承約很快回答了李誠中的問題,語氣堅定。王思同雖然仍舊心頭不平,但面對李誠中直視的目光,還是耐著性子點了點頭。
“唔……家業……”古人的思想很傳統,令李誠中這個“今人”的誘導方向一開始就似乎有出偏差的傾向,他趕緊想辦法拉了回來,循循善誘道:“好吧,家業振興,是否著落在二位老弟身上?”
“這個自然。”
“也就是說,二位能達到什麼地步,家業便能振興到什麼地步?”
“自然。”
“那二位想達到什麼地步?想建立什麼功勳?”李誠中終於將題目拉回了正道上。
“提掌千軍,封侯拜爵!”李承約的回答很有理想。
“躍馬萬軍之中,取上將首級如探囊取物!”王思同的回答更帶有傳奇色彩一些。
“很好!”李誠中擊掌為賀,然後話鋒一轉:“擊敗劉守光。奪回幽州。這是咱們共同的目標。可然後呢?二位是否還想和我一起爭戰中原?見識見識中原人物?”
“自然!”李承約和王思同異口同聲。李承約更察覺到了李誠中的一絲想法,又問:“自成,你是怕到時候某等不聽號令麼?你放心,某等幾兄弟必定唯你馬首是瞻!”
李誠中一笑:“我相信你。德儉,還有疏浚,也相信高氏兄弟,如果我揮師南下。你們一定會跟在我身邊的。但是,我還想問個問題,王爺當年南征魏博之時,可謂眾志成城,可一戰之後,咱們盧龍卻一蹶不振,這是為何?”
李誠中穿越後參加的第一場大戰就是盧龍軍南征魏博之戰,這一戰是整個盧龍軍修養生息了近五年之後,各方軍頭最為心齊的一戰。在“爭霸中原”這一極為誘人的口號下,盧龍軍各大軍頭踴躍出力。彙集了整個軍鎮的精華,併力向南。團結在大帥劉仁恭身邊。李誠中不想討論這一戰是怎麼失敗的,他提出來的問題是,這一戰的損失為何那麼慘。
其實這是一個眾所皆知的問題。魏州城下兵敗之後,盧龍軍倉皇北撤,事權、軍令十分混亂,各部都想保持自己的實力,爭相逃竄,導致大軍一潰千里。決定撤軍之前的那天夜晚,劉仁恭曾經分派過各部撤退的順序,哪些先走,哪些後走,哪些掩護,哪些拒敵,退到哪裡,怎麼行軍,都有安排。可結果是大軍剛走出數里,便全體崩潰了。誰也不想為他人擋刀,誰都想自己先走,什麼大帥鈞令,什麼統一排程,我管那麼多幹什麼?
這就是山頭主義思想的集中表現,或許在勢順之時還可凝聚在一起,但風向一變,就立刻暴露了巨大的弱點。山頭主義思想的結果就是,誰都想全身而退,結果誰都無法全身而退,被追兵殺得落花流水,損失慘重,就連中途遇到成德軍爛兵的突襲之時,也完全沒有抵擋的勇氣。
北撤的道路上,菁華盡失,盧龍軍從此進入低谷。
“大安山之夜,為何大軍譁變?”這是李誠中的第二問。
如果說魏博兵敗後的慘痛損失還可以用之前的戰敗來遮掩,那麼大安山兵變中山頭主義思想的危害就更顯得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