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說理論是實踐的巨大支撐和推動力呢?在文告解說者的口沫橫飛中,經過初步思想啟蒙的聽眾們終於明白瞭如今佔據柳城的是什麼樣的軍隊,於是聽者呼嘯而去,應募者雲集,其中不乏心懷天下希望拯救蒼生的熱血男兒,更多的人則渴望得到文告中描繪的那塊大餅——從軍後的巨大利益。
禁閉了許多天的柳城南門終於開啟,人們來到南門外的臨時大營處報名應募。經過一些簡單的測試後,許多人如願以償被平州軍錄取,拿到了第一筆安家費,還有些人則沮喪的回到自己家中,開始匆忙練習起諸如舉石鎖、慢跑等考驗科目。徵兵將進行七日,一切還來得及。
高明博來自燕郡,他是地地道道的靺鞨人,更是渤海國大門閥高氏子弟。渤海國慕唐風,一切文化均因循唐制,高明博生下來就接受了大唐式的正規教育,也同樣對大唐中原文化充滿了崇敬之情。但和許多悲慘淒涼的故事一樣,高明博屬於高氏旁支,且還是庶出,因此自打成年之後便被家族發配至燕郡,照看一家綢衣店鋪。
這對高明博的內心造成了重大打擊,他自幼便幻想著一身文武藝,貨賣帝王家,如今成了行商,夢想便算就此夭折。
其後燕郡被契丹人佔領,高明博仗著腦子機靈,避過了契丹人的屠城,然後在燕郡城外的鄉村間飄蕩了兩個多月,有一頓沒一頓的過著顛沛乞討的生活。如果歷史的印跡沒有發生改變,高明博也許就此了卻殘生,或者餓死,或者被亂兵殺死。
但李誠中的翅膀扇過了遼西,扇起來的微風也吹到了高明博的身上。高明博聽說柳城被唐軍攻佔了,心慕大唐的他便一路向著柳城而來,也恰好看到了城南大營的徵兵場景。
這個時代的讀書人並非手無縛雞之力的孱弱書生,高明博接受的是正規大唐式教育,不僅讀書識字,而且能騎擅射。
這個時代也不是後世的大宋或大明,當兵仍是受人尊敬的行業,於是高明博參加了應募。…;
仗著手頭上有兩下子,高明博成功透過了考驗,但因為兩個月的食不果腹,他的成績並不理想,只能算勉強透過,於是在徵募軍官的揮手示意下,他來到造冊處。
“姓名?”
“敝姓高,名明博,字仲卿。”
“嗯?似乎念過書?”
“是,念過十年私塾。”
“家中何處?尚有何人?”
“家住燕郡,老父母俱在。”高明博說到這個問題的時候,隱瞞了一個重要資訊,他的父母和家人雖然健在,卻居於渤海國西京鴨綠府。之所以有所隱瞞,是他對自己靺鞨人身份的不自信,他害怕大唐因為自己的身份而產生歧視。他應募之前沒有進城,也進不了城,是以沒看到徵募告示,他害怕唐軍不讓自己從軍。
好在那軍官壓根兒不問他的部族身份問題,登記完畢之後,便揮手讓他到軍需處領取安置費去了。臨走時那軍官還叮囑他一句:“你這樣念過書的,將來可能還有別的用處,先參加完新兵訓練吧,到時候再找你。”
於是高明博如願以償加入了唐軍——平州軍,成為了一名新兵。
短短三天,南門大營外臨時搭建的軍營皮帳便住滿了新兵,張老匠不得不在百忙中從自己弟子裡再次挑選了幾個,前去主持軍營的擴建。等到第七天錄取期限結束,仍然有許多柳城外的各族青壯前來應募,最遠的甚至來自燕郡。於是應募期不得不再次延長了三日。
十天中,平州軍前營共計徵募新兵一千五百人,這已經是精中選精了,若是敞開來收,恐怕五千人都能收齊。
徵募新兵之初,李誠中的計劃只是五百人,因為他目前只是前營指揮使,麾下編制就是五百人。但應募者太多,其中有很多素質較好的青壯,平白放過大是可惜。李誠中便乾脆多收了一些,反正他和周知裕關係“老鐵了”,如今又佔了半個營州,多收一些也說得過去。
有了白狼山訓練的成熟經驗,這批新兵的整訓就讓李誠中省了不少心。他成立了以都頭姜苗為總教官、解裡為副總教官,以五十名前營士兵為訓練教官的教導隊,開始了為期一個月的新兵訓練。
訓練的計劃相比白狼山而言,更加規範、更加有序。第一項是文化課程,三天之內熟讀《前營士兵通行條令》,五日之內必須掌握,五天之後會有考核,新兵在教官的提問下必須一一回答正確。於是,柳城軍營中開始了一片片整齊的唸誦聲。
新兵徵募結束的時候,李誠中稍微鬆了口氣,雖然接下來工作還有很多,但有了這批新兵在手,無論幹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