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句話深刻印在了馮道的腦海中,他深以為然,並自覺開始運用。比如這次的調整,他採用的就是“政策槓桿”。馮道只是簡單的制定了一項政策,就讓作坊的佈局調整得以實現,即讓商貿科釋出新的採購辦法,宣佈從九月起,長史府的物資採購分作兩地,柳城只採購兵刃戰具,燕郡則採購甲冑和軍服。就是這麼一項簡單的調整,兩城的作坊東家和行商們立刻就算清了其中的成本。舉個例子來說,柳城的甲作坊原本生產皮甲,但是他生產完成後,必須花費人力和車輛將皮甲拉到燕郡,販賣給長史府,在這個路途不便的時代,其中的運送成本比後世高得多,如果這家作坊仍舊堅持在柳城開設,那麼也就意味著他們的收益要比燕郡的作坊至少降低三成!
這是作坊的東家和掌櫃們能夠算清楚的明賬,而他們算不清楚的,甚至是看不到的暗賬裡,當一個地區的作坊生產形成規模之後,將隨之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其中更有莫大好處。再以甲冑為例,當燕郡聚集了十多家乃至幾十家皮甲生產作坊後,必然帶動該地畜牧、皮毛、服裝、手工、市場等上下游產業的興旺,其原料採購和販賣成本當然會直線下降,僱傭的工匠熟練度和培訓上所花費的資耗也要降低很多。同行之間的交流也會在競爭中得以擴大,進一步促進本坊的生產技術和工藝。
隨著兩城的作坊生產佈局調整完成,李誠中所提倡的流水線生產方式也正式步入了一個全新的臺階。流水線生產並不是那麼容易實現的,對於一家作坊來說,當產量上不去的時候,進行流水線生產反而得不償失。要想擴大產量,必然要求擴大生產規模,而要想擴大規模,則必須滿足兩個條件:即大量的熟練工人和生產器具、成熟的原材料供應鏈和完整的上下游生產環節。而作坊生產的佈局調整,意味著柳城和燕郡開始向這兩個條件逐漸靠攏,真正的流水線生產方式得以推廣。
流水線生產方式首重標準,標準化的概念貫徹於生產的各個環節,包括度量標準、工序標準、驗收標準。長史府工業科是目前營州最繁忙的部門,為了推廣流水線生產方式,他們需要從三個方面入手來實現標準化生產,即制定度量衡、培訓作坊管理者、理順作坊的生產環節。
自秦代統一度量衡以來,中國就形成了事實上生產標準的統一,但這種統一併不固定,每朝每代的度量都不一樣,只適用於當時。換句話說,作為統治者,你可以根據自己的想法和喜好來釐定度量標準,這是你的特權。李誠中作為營州的主人,他要搞一套自己的度量,整個營州就都得圍著他轉。所謂以一人之喜好定天下之喜好,說的就是古代封建君主的特權。李誠中定不了天下喜好,但定營州的喜好卻是可以的,首先就是從度量上來改變。
他的定量方法就是拿自身說事,雖然這麼做在後世來說很不可思議,但在這個時代,卻很合乎官員百姓們的習慣。他讓工業科的工匠丈量了他的身高,然後告訴工匠們,他的身高是一丈八尺五厘,同時要求工匠們以十為一進位制,將丈、尺、厘的刻度等量出來,製作標準模具。他還親自站到大秤之上,稱量出了相同重量的鐵塊,然後將這些鐵塊標註為一百六十斤,要求工匠們以此折算出新的斤、兩、錢、克。當然,這個重量只能是大概,與後世的標準略有出入。
一個月後,以百鍊鋼打製而成的新度量模具被封存進了工業科的庫房,分別是丈具、尺具、厘具、斤鉈、兩鉈、錢鉈、克鉈。其後,度量模具的複製品被工業科大量複製,分發所有工坊,要求工坊以此為度量來進行生產,在產品收購的時候,也嚴格以此度量驗收。
為了促成流水線生產方式,商貿科在採購的時候,在採購清單中增加了許多半成品。比如一杆長槍,商貿科除了收購成品外,還附列清單,同時收購槍柄、槍頭、漆油,甚至砍伐刨光後的榆木也列入了採購清單。許多小的作坊沒有能力生產長槍成品,便趁此機會全力生產專門的部件,或是專門伐木刨光,或是專門打造槍頭等等。當這些小作坊逐漸成熟後,能夠生產成品的大作坊忽然發現,從這些小作坊直接購買半成品的部件也是個極好的法子,既省工序又省人力,何樂而不為?因此,柳城和燕郡的小作坊更加眾多,大作坊也開始轉型,逐漸向整體配套組裝的方向發展。於是,流水線生產開始走上正軌。。。)
第一卷 燕趙多悲歌 第五章 西京變(五)
平州刺史張在吉是第一個品嚐到戰勝者福利的非營州官員,隨著營州對各種物資的極大需求,張在吉的平州終於得到了巨大的利益。平州上下,從官員至百姓,從行商到工匠,都在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