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能用人行正(政)?嗣(似)此種種重大情形,姑免深究,方知朕寬大之恩。恭親王著毋庸在軍機處議政,革去一切差使,不準干預公事,方是朕保全之至意。特諭。
“恭親王著毋庸在軍機處議政,革去一切差使,不準干預公事,方是朕保全之至意”。這哪裡是裁減事權,分明是一擼到底。大臣們面色惶然,不知所措。他們不知道反覆無常、性情乖戾的鐵女人慈禧的真意何在,不敢貿然行事,天怒難犯啊!
大學士周祖培感到硃諭太片面了,又不敢多說,只是建議加上“議政之初,尚屬勤慎”八個字。慈禧想了想,覺得加上八個字無關宏旨,便勉強同意了。
然後馬上厲聲說道:“此詔即由內閣速行之,不必由軍機!”她深悉軍機處是奕訢的班底,因而繞開軍機處,直接交由內閣辦理。由此可見盛怒之下的慈禧在處理同她合作多年的奕訢上,態度之決絕,行動之專斷。
慈禧的手書硃諭,經周祖培略加潤色、點染,便交由內閣明發下來。除上述內容外,關於軍機處,交代“著責成該大臣等共矢公忠,盡心籌辦”;關於總理衙門,則“責令文祥等和衷共濟,妥協辦理”;至於“以後召見、引見等事項,著派惇親王、醇郡王、鍾郡王、孚郡王四人輪流帶領”。這就是說,慈禧把罷免奕訢後形成的政治真空,都作了相應的彌補。
硃諭發下去了,一場風波似乎就這樣平息了。
不料,上諭發下的第二天,即三月初八日,卻又起波瀾。惇親王即上一疏,表示了同兩宮太后不同的意見:
自古帝王舉措一秉至公,進一人而用之無二,退一人而亦必有確據,方行擯斥。今恭親王自議政以來辦理事務,未聞有昭著劣跡,惟召對時語言詞氣之間,諸多不檢,究非臣民所共見共聞;而被參各款,查辦又無實據,若遽行罷斥,竊恐傳聞中外,議論紛然,於用人行政,似有關係,殊非淺鮮。臣愚昧之見,請皇太后皇上恩施格外,飭下王公、大臣集議請旨施行。
惇親王是道光帝第五子,在現存的幾位皇子中,他排行第一,地位較崇。他性情豪爽,直言敢諫,平時不大過問政事。但在黜陟奕訢的這個重大問題上,他卻上了一疏,明確表示不同意兩宮,尤其是慈禧的處治,慈禧對他的上疏不能不格外重視。
當天,兩宮太后便召見了道光帝第九子孚郡王及軍機大臣文祥等,令他們傳諭王公、大臣、翰、詹、科、道,於明日到內閣開會。將惇親王的疏和蔡壽祺的折都發到會議上,讓他們討論。並諭令文祥等,到內閣去傳達今天兩宮太后新的懿旨。這個懿旨說了一些對奕訢有利的話。
因此,當天都城內盛傳兩宮太后“天怒已回,眷顧未替,宮中且多言恭王將復輔政矣”。看起來,事情似乎往有利於奕訢的方面轉化。
但是問題不那麼簡單。三月初九日,兩宮太后又變卦了。她們召見了倭仁、周祖培、瑞常、朱鳳標、萬青黎、基溥、吳廷棟、王發桂等八大臣。
慈禧對八大臣怒道:“恭王狂肆已甚,必不可複用。”對奕訢在用人方面百般挑剔:“即如載齡人材,豈任尚書者乎?而王必予之。”同時,對惇親王上疏為奕訢說情,也極為不滿,挖苦地說:“惇王今為疏爭,前年在熱河言恭王欲反者非惇王耶?汝曹為我平治之。”這裡明確地表示出,對奕訢的處分是不可更改的了。
第675章突然
誰都沒想到,事情發生得如此突然……
從兩宮太后處退出,大學士倭仁等忙到內閣,與六部、九卿、翰、詹、科、道開會,傳達了面奉的兩宮太后的懿旨。
但是,就在這個會議上,軍機大臣文祥也傳達了昨天面奉的兩宮太后的懿旨:“恭親王於召見時一切過失,恐誤正事。因蔡壽祺折,恭親王驕盈各節,不能不降旨示懲,及惇親王折不能不交議,均無成見,總以國事為重。”“朝廷用舍,一大秉公,從諫如流固所不吝,君等固謂國家非王不治。但與外廷共議之,合疏請復任王,我聽許焉可也。”
兩宮太后好像什麼事兒也沒發生一樣,和顏悅色地說什麼“恐誤正事”了,“均無成見”了,“一大秉公了,“非王不治”了。最後甚至指明下一步應如何辦:“合疏請復任王,我聽許焉可也。”就是說,你們共同上疏請求重新任用奕訢,我照辦就是。
聽完文祥傳達的懿旨後,戶部侍郎吳廷棟當即發言,認為文祥傳達的懿旨不實,倭仁也持這種看法。
這一下子,可就鬧出笑話來了。
所謂的兩宮太后實則是慈禧,她對軍機大臣文祥等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