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讓李鴻章吃驚的是,兩廣甚至還能給淮軍提供一部分火,槍以及彈藥補給,雖說價錢不菲但比之從洋人手裡採購,卻是要便宜不少。
種種跡象表明,兩廣方面的實力非凡,起碼李轟章就有些看之不透,根本就生不起多少比較之心,差距實在太大了。
當然差距大歸差距大,但李鴻章卻沒有多少沮喪之意,他相信等自己當上天下九督之一時,用不了多少時間便能追上兩廣的腳步,他有這份自信。
原本以為不會有交集的存在,沒想到卻在同治九年冬送來親筆書信,請他幫忙在朝堂上搖旗吶喊。
李鴻章不敢有絲毫怠慢,急忙將身邊幾位心腹幕僚招來商量對策,看是否答應兩廣總督吳可的請求還是不答應的好?
為了這事,其手下心腹幕僚分為兩派爭論不休,吵得臉紅脖子粗差點擼袖子上演全武行。
一方認為不必理會這茬,淮軍雖說已經自立門戶,但與湘軍依舊有著剪不斷理還亂的複雜關係,以兩廣總督吳可與湘軍主帥曾國藩的關係之惡劣,作為曾國藩學生的李鴻章不應該胳膊肘往外拐。
再說了兩廣總督請李鴻章所做之事風險可不小,吳可有膽子跟法國人叫板,朝廷可沒這膽子。要是戰事順利倒也罷了,可萬一要是戰事不順的話,朝廷怪罪下來李鴻章這位搖旗吶喊之輩也討不到好去。
另一方自是極力鼓動李鴻章答應這事,正如兩廣總督吳可在信上所言,法國人狼子野心萬不可讓他們得逞,要知道安南位處大清西南邊陲地理位置極其關鍵,要是被法國人輕易得手,以後大清西南將永無寧日。
眼下既然兩廣總督吳可有膽子有底氣跟法國人叫板,又寫來親筆信請李鴻章幫忙搖旗吶喊,於公於私李鴻章都應該給這份面子。不說考慮全域性之類的官話套話,單單淮軍大部分將領出身淮北,李鴻章就不得不考慮他們的感受。
這話就太重了,說的李鴻章臉色狂變直吸涼氣。
他手下淮軍當初組建之時,可是沾了淮北不少好處,而淮北地區正是兩廣總督吳可的起家之地,整個淮北地區在吳可當政期間治理得井井有條不說,吳可在淮北地區的威望到現在都無人可及。
不要說淮軍大部分將士出身淮北團練,就連李鴻章本身就是廬州大族出身,在太平軍肆虐的時候也沒少得到當初吳可執掌的安徽清軍幫助。
而淮軍當中大部分冒頭的將領,都是出身淮北團練,雖說當初被吳可執掌的安徽清軍拒之門外有不少怨氣,但真要他們跟吳可翻臉卻是萬萬不可能。
就是這些將領想跟兩廣總督吳可不對付,他們背後的家族也不會答應。淮北當地的經濟如今依舊依賴吳可當政期間留下的底子,而且吳可沒有遷走的分散在淮北各地的輕工廠,眼下還是淮北財政來源的最大項。
可以說李鴻章在仕途的發展離不開淮軍,而淮軍的發展又離不開淮北地區的鼎力支援,無論兵源財源還有後勤物資補給,淮北地區都對淮軍影響甚大。
對這樣的情況李鴻章暫時也沒什麼好辦法,淮南地區經過十來年戰亂早已破敗不堪,想要恢復到之前的繁榮景象還不知道需要花費多長時間。
儘管他也開始有意識的在淮南地區招兵買馬,可淮北地區的經濟支援卻是不可或缺,李鴻章可沒膽子也不敢對淮北地區怎麼樣,間接的他跟兩廣總督吳可的關係也不一般。
正如幕僚所擔心那般,要是他拒絕了兩廣總督吳可的懇請,訊息萬一走散傳到手下將士耳中,儘管他有信心掌控淮軍不會出問題,但將士們對他心存不滿將是不可避免的。
……
兩放意見不一各持己見爭論不休,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李鴻章一時也不知道該如何抉擇是好,最後只好暫時擱置爭議等朝堂方面的動靜再做決定不遲。
於是李鴻章親自接見了兩廣來的使者,將他準備先等一等的想法道出,並表示了自己的為難之處請吳督臺見諒云云。
使者不敢怠慢,得了回覆之後也不停留,當天便急匆匆離開淮軍營地,先趕到貴州與廣西交界之處,而後搭乘貨運火車抵達廣西要城南寧,再透過有線電報將情況向兩廣總督衙門彙報。
……
“這李鴻章倒是個滑頭,又不要他承擔什麼風險,竟然還打起了觀望的主意!”
吳可接到彙報之後搖頭輕笑,對於李鴻章的選擇似乎並不放在心上。
“不過是一官場老油子而已!”
旁邊的幕僚卻是很不客氣,撇了撇嘴一臉不屑:“要他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