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被朝廷一紙調令完全打亂了節奏,合著之前的功夫全都白忙活了……
第540章驚訝
“諸位對不住了,朝廷今日突然發來調令,我已不再是兩江總督,諸位還是回去各守其職等候新的總督到任吧!”
太監傳旨又是淨街撒土,又是大擺香案的怎麼瞞得過人?
吳可也沒想瞞人的意思,正好昨日兩江大部分五品以上文武官員到齊,索性都喊了來知會一聲,今日的全體大會也不用開了,該幹嘛幹嘛去他管不著。
這幫上門拜年的官員震驚了,怎麼不聲不響的朝廷就要調走吳大總督?
倒不是他們和吳可的感情有多深,相反其中很多人都對吳大總督暗暗不滿。
還是那句話,朝廷用人自有法度,特別是涉及到天下九督這樣的封疆大吏,每次調動都是慎之又慎各方勢力角力不休,除非是突發狀況否則早早便會有風聲傳出。
吳大總督上位時就是如此,前任何桂清做得實在不怎麼樣,兩江官場早早便流傳了吳可接替的風聲,果然這在之後成了現實。
再之前的兩任,一任在太平軍攻破金陵城後戰死,一任怡良可是足足坐了近六年兩江總督之位。當時不關兩江戰局如何糜爛,上海租界洋人如何一再逼迫,這位總督大人可是一直當到身體不能支撐為止。
要不是何桂清在與太平軍的爭鋒中表現太挫,讓朝廷極不滿意也不會輕易換上當時還是安徽提督的吳可。
就算心中再不服氣,這些兩江要員也不得不承認,吳可擔任總督以來做得實在不錯,起碼比那些前任強得太多。
再軍事上,吳大總督一改前幾任的萎靡狀態,積極進取在與太平軍的一系列戰鬥中都有良好表現,確確實實壓制住了太平軍的囂張氣焰。
想想前任何桂清在時,兩江清軍與江南大營緊密配合,兩家聯手兵力直接超過二十萬,而且在火器裝備還有後勤支援方面,比孤城獨守的太平軍可要強得多。
可結果怎麼樣,二十來萬清軍被金陵太平軍壓得死死的,江南大營統帥和春和前任兩江總督何桂清只能縮在城不出,每每太平軍有大行動之時更是連連向朝廷請求支援,表示兩江清軍壓力很大的說。
也正是因為何桂清的無能表現,這才逼得朝廷將他換掉。
朝廷的銀子也不是大風颳來的,為了支援兩江戰場朝廷可是費了老鼻子勁了,幾乎佔到全國財政三分之一的銀子源源不斷的支援而至,無論是要兵還是要糧或者要精良軍械那都沒有二話。
最後仗還打成那個窩囊樣,在與太平軍的交鋒中完全看不到多大優勢,任隨坐在紫禁城那把椅子上都受不了。
特別是旁邊還有安徽清軍以及湘軍這兩個明晃晃的參照物,更是顯得兩江清軍無能之極,浪費了朝廷無數錢糧供給。
要不吳可一個武官,怎麼就那麼順利的坐上了兩江總督的寶座?
還不是因為戰功顯赫,吳可南征北戰少有敗績,加上朝中一干大佬的力挺支援,這才有這樣的好事上頭。
吳大總督上任之後也沒讓朝廷失望,顯示整頓軍紀敗壞的兩江清軍,而後以安徽清軍為骨幹發動了聲勢浩大的金陵圍攻戰,雖然最終沒能一舉拿下金陵城,可是兩江清軍的氣勢打了出來,讓金陵城裡的太平軍不敢有絲毫小覷之心。
兩江清軍打出了氣勢,兵力和武器優勢自然很快顯現出來,逼得金陵城外的太平軍部隊不得不收縮防線,再也不敢像之前那般主動挑釁。
就這表現足夠朝廷滿意了,雖說沒能一舉收復金陵城,但太平軍的氣焰確實被嚴重打擊到了,一段時間內太平軍在與兩江清軍的戰鬥中,竟一時處於絕對的劣勢狀態狼狽之極。
此戰之後,江蘇大部和淮北地區徹底安定,太平軍在兩地的勢力幾乎被連根拔除,兩江地區除了江西和淮南之外竟然進入了難得的穩定期。
這樣的表現已經足夠讓人欽佩,沒想到吳大總督更是深謀遠慮,竟然在兩廣洋人聯軍發動初期便察覺不對,第一時間率領大軍囤聚徐州,遙望北地局勢變化做好了隨時出兵救援京師的準備。
當時他們之中很多人,都覺得吳大總督太過小題大做,洋人聯軍就算有所行動,也不可能直接威脅到京畿安全。
可誰知道洋人真就打到京師城下,要不是吳大總督救援及時,只怕京城都會落入洋人之手。
京城郊外連番大戰盡顯兩江清軍雄風,戰後京中大佬哪一個不誇兩江清軍實乃大清強軍?
就算吳大總督救援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