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艋Р浚話床焓拐撲痙ā⒓嗖歟�筆糶灘俊�
可見軍政大權都集於中央,地方大員各負其責互不統屬,誰都不能自行其事,只能聽命於中央。而鹹同年間特別是同治初年,大批湘軍將領位任督撫,他們既主軍又主政,兵、政合一之勢已成,再加上兵餉自籌,厘金完全由督撫支配,原本應該上交戶部的地丁、漕折、關稅、鹽課等項銀兩也被督撫截留,大半充作軍餉。
這樣一省三憲——即巡撫、布政使、按察使鼎足而三的局面再也不復存在,督撫專權的局面勢將形成,湘軍集團的權力在此情形下也達到了頂峰。
湘軍的權利實在太大,名頭也實在太響,成為朝廷打壓的靶子和標杆理所當然,特別是在太平天國覆滅的當口……
第645章裁撤湘軍
湘軍權力的取得,代表著地方勢力的崛起,但滿漢有別的觀念、三藩之亂的教訓時時縈繞在清朝統治者的心頭。
於是太平天國起義被鎮壓後,清廷立即著手裁撤湘軍,收回湘軍集團手中的權力。據說太平天國首都天京被攻破後,曾國藩得到的爵賞已被打了折扣,清廷還迫不及待地利用天京窖藏金銀與幼天王下落問題繼續打壓曾國藩。
不獨湘軍受到朝廷打壓,鄉勇隊跟吳可也沒落到啥好處。
別看吳可跟京城一干滿族大佬關係還不錯,可一旦朝廷真的決定對鄉勇隊動手,他們將毫不猶豫在吳可身後捅刀子。
所幸吳可乃鄉勇隊唯一領袖,不需要考慮手下複雜的派系問題,只需走在正確的道路上,就算暫時吃虧也沒什麼大不了的。
再者他出身清軍系統,在滿清一貫文貴武賤的環境裡,吸引火力的能力遠不及文人出身,在湘軍建立之前已是堂堂二品兵部侍郎的曾國藩顯眼。
而且鄉勇隊行事也沒湘軍那般高調,除了特定的幾個省份以及兩次援京之外,名頭雖響卻沒將勢力向外擴張的意思,這就給了朝廷很好的印象。
再說戰功方面,別看湘軍收復金陵立下赫赫奇功,可在京城一干大佬心中地位究竟有多高,就連曾國藩都不敢保證壓得過兩廣總督吳可。
吳可的表現讓京中一干大佬想沒有好感都難,兩次京畿危機都不用朝廷徵召,他便帶領手下精銳將士第一時間趕到救援。
單單就態度而言,吳可比曾國藩要端正得太多。
第一次京畿危機還好說,英法聯軍被堵在天津沒法真正威脅京城安全,可是第二次京畿危機就不同了。
英法聯軍此次來勢洶洶,並且輕而易舉便突破了天津防線,直接威脅到了京城安全,沒見連咸豐帝為了不做俘虜連夜跑路了麼?
在此之時,地方督撫除了時任兩江總督的吳可一在上書進京救駕,其餘人等卻是冷眼旁觀無動於衷。之後又是吳可力挽狂瀾與英法聯軍連連血戰,最終逼得聯軍不得不與朝廷握手求和。
儘管咸豐帝很不待見吳可這位首功之臣,可吳可救援京畿期間與京中大佬們結下的交情可不是開玩笑的,儘管回去之後他便失去了兩江總督之位,可調任兩廣之後他的地位依舊穩固異常。
別的不說,在吳可率軍救援京畿期間,太平軍突然發動再破江南大營,甚至一度威脅到了蘇南精華地帶的安全,可最後怎麼樣?
朝廷連提都沒提這茬,好象江南大營不是兩江地盤上似的。要是放在往常,江南大營出了這樣的漏子,朝廷的問責旨意早就下來了,哪還容得了吳可平調兩廣無波無瀾?
在向朝廷積極靠攏的態度上,湘軍和曾國發跡內的表現就要差得多。
第二次京畿危機之時,湘軍主力正在圍攻安慶,雖說朝廷表示湘軍對付太平軍正急,可以不必進京救援,曾國藩真就這麼做了。
沒有比較的話無所謂,一旦有了比較要說一干飽受驚嚇的朝堂大佬沒點怨氣怎麼可能。太平天國是朝廷的心腹大患不假,但比起切身的威脅來說,朝堂大佬們的選擇可想而知。
可就是如此,吳可執掌兩廣幾年時間,也能時時感受到來自朝廷的壓制,更不要說此時風光無限實力強橫的湘軍集團了。
前問說過鄉勇隊勢力一直以收縮為主,基本上吳可在哪任職鄉勇隊全部或者主力就會跟去哪兒,儘管戰鬥力驚人但在官場勢力方面確實一般,無論在兩江還是兩廣期間鄉勇隊都沒撈過界。
湘軍就張揚多了,以兩江為核心周圍生分一大票督撫都是湘軍中人,朝廷要是不忌憚防備那才叫見鬼。如今湘軍的聲勢達到鼎盛,既為兩廣的鄉勇隊吸引了火力,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