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大地帶去難得的安寧和穩定,這本事李鴻章只能道一聲‘服’字。
之後淮北被經營得好似鐵桶一般,許多他看上的淮系干將全都投身於鄉勇隊序列,給他組建淮軍造成了不少麻煩,士兵不缺就缺精幹武將。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李家雖然是廬州旺族,可是亂世之中家族勢力雖然重要,但更重要的還是統兵帶兵之能,在這上頭別看李鴻章進士出身在戰場上的表現卻差強人意。
他早年曾與呂賢基一起辦過團練,但治軍不成,逃名遠播。後投奔在江西的曾國藩,做幕僚四年,遭到湖南籍將領的排擠,決心建軍立業。
就這水準,要想那幫在鄉勇隊基本上以及混出名堂,前程一片光明的淮系武官們放棄大好前程,跟著李供章重起爐灶卻是千難萬難。
和歷史上不一樣,李鴻章組建淮軍時那一干淮系將領基本還都是地方團練,根本就看不到出頭的日子,這時李鴻章藉著湘軍的虎皮,加上又是本鄉本土的熟識之人,跟著在戰場上搏個前程也不算什麼,現在有了吳可和鄉勇隊出現,並且還好死不死坐鎮淮北……
而且相比於鄉勇隊的近代化軍制,淮軍的軍制和阻止也差強人意,沒比較的話也就罷了,一旦有了比較那真叫一個慘不忍睹。
淮軍營製出自湘軍,每營五百人,用抬槍、小槍一百二十餘杆。後來在上海洋人的幫助下各營於營、哨官外別延西洋軍官充任“教習”,訓練洋操,並改抬槍、小槍等隊為洋槍隊;其劈山炮隊亦改為開花炮隊。
因使用新式兵器需人較多,故每營人數連長夫在內增至七八百人不等。後來又參照德國營制,建立克虜伯炮隊。因此,在中國近代兵制史上,由湘軍創立的勇營制度,到淮軍則發展為參用西法的制度。
淮軍雖承襲湘軍制度,但訓練用洋操,兵器是洋器,並聘有西洋軍官為教習,這和當年湘軍用土法土器與由書生自任教練者迥然有別,成為中國軍隊近代化的開端。
但淮軍並未改變勇營舊制,因而體制本身存在種種矛盾和弊端,例如,營以上指揮困難,統領與統領之間各不相下。淮軍延聘西洋軍官僅用於平時教練,戰時排程仍由將弁。淮軍的統領、營官、哨官都未習西法,作戰時由他們妄行排程,軍隊平日所學全歸無用。
總之眼下的淮軍就是個不中不西的四不象,與軍制成熟戰力強悍的鄉勇隊根本沒法比,當然並不清楚鄉勇隊具體內情的李鴻章,也不清楚鄉勇隊到底是個什麼樣子,只以為跟湘軍一樣只不過裝備洋槍洋炮更普遍而已。
不過鄉勇隊的表現要比湘軍彪悍得多,湘軍除了剛出湖南時氣勢如虹,差點一舉把太平軍給滅掉之外,其餘時間都是跟太平軍纏鬥,依仗朝廷支援底蘊雄厚慢慢將太平軍耗死,要是有什麼重大戰果真找不出幾個。
當初李續賓倒是瘋狂了一陣,可惜好景不長立刻就被太平軍在三河鎮給滅了,其餘時間就是跟太平軍打消耗戰。
可眼前這位就不同了,初任兩江總督之時,便發起轟轟烈烈的金陵圍攻戰,在太平天國實力還處於鼎盛時期便壓得金陵城的太平軍抬不起頭,要不是江南大營主帥和春拖後腿說不定一舉就滅了太平軍。
之後太平軍在兩江連連吃憋,別兩江清軍壓制得喘不過氣來,要不是京畿危機眼前這位帶著精銳人馬馳援京師,讓太平軍有了喘息之機並二破江南大營的話,還不知道現在是個什麼情況呢。
後來眼前這位莫名其妙被調到兩廣,只花費區區大半年時間,又一舉將盤踞廣西多年的大成國給滅了,這樣的和會戰功想不讓人欽佩都不可能。
當然欽佩歸欽佩,作為依附湘軍生存的淮軍首領,李鴻章還是明白自己的立場的,鄉勇隊此時早已與湘軍關係交惡,見了面點個頭就行沒必要太過熱情。
吳可跟李鴻章說了些沒營養的客套話,又左宗棠和桂良在一旁活躍氣氛,衙門正堂的氛圍還算不錯。等到恭親王到來大家又是好一番熱鬧,吳可這才知道今天是幾位洋務派大佬的聚會之日。
本想找個藉口溜號,恭親王和左宗棠又怎會放他離開,熱情邀請他一起參與討論並提出寶貴意見,李鴻章雖然立場不同卻也沒有提出反對意見,顯然也認可吳可的能力。
盛情難卻之下也只得無奈跟著進了衙門後堂花廳,參與了洋務派幾位大佬組織的一次重要商討會議……
第628章洋務洋務
把吳可嚇一跳,還以為恭親王他們要商量洋務派的隱秘行動計劃呢,原來又是大而化之的座談會,各人紛紛發言大談特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