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道那就是奉道不奉王的,獨尊之後,就變成了術,變成了一種用來謀求富貴的方式,必然會吸引那些投機分子的加入,於是就變質了。
任何組織,一旦得到壟斷權力,勢必極快速的腐化墮落,這是一種自然定律。
楊潮將自己的思考對這些書生一說。他們立刻就沉默了下來,大量的論證觀點。大量打著儒士旗號的讀書人賣主求榮,讓他們說不出話來。
“所以,本督尊儒,但不獨尊!諸子百家各有取捨之道,儒道乃修身養性之法,諸子百家卻有治國之實學。”
楊潮一番論證,讓這些讀書人不但說不出話來,而且頗為觸動,他們發現這個說法十分有道理,似乎千年來的道德淪喪還真是因為獨尊而引起的。
“絕對的權力,造成絕對的**!”
楊潮又丟擲這個後世的論調來。
顧炎武卻道:“大都督是不打算用儒治國了?”
楊潮擺擺手:“治國這種事還輪不到本督來。本督只是有一些淺見,和各位士子分享一下而已。”
顧炎武嘆道:“聽聞大都督要開科舉,也不考經典了?”
楊潮點頭道:“科舉乃是為國取材,招募治國之才,儒道乃是修身養性之法,科舉當取人才,而非德才。”
楊潮的原則是量才而用,治國可不能靠個人的道德品德,有德無才的傢伙身居高位不是國家之福。
就算是史可法那樣的人物,道德品質奇高無比,但是能力卻很欠缺,反而是朱大典這樣的貪官汙吏頗為有種,上次金聲桓攻入金華府的時候,金華府的文官武將都跑了,朱大典組織家人家丁,硬是抵擋住了金聲桓等人的猛攻,堅持了兩個多月,等到了楊潮救援。
顧炎武道:“無德之人安敢用?”
楊潮嘆道:“本督也知道才德兼備之人乃是上上之選,奈何考孔孟經典考不出道德高尚之人來,考出來的大多是投機取巧之輩,要之何用?”
顧炎武道:“大都督似有偏頗。科舉士子,大多還是好的。”
楊潮嘆道:“不盡然矣,似北京諸公,哪一個不是道德文章字字珠璣,如同錦繡一般,但觀其人,闖來降闖,清來降清,毫無禮義廉恥。”
楊潮拿出北京那批投降的漢官,李自成來了爭著投降李自成,滿清來了爭著投降滿清,哪一個不是舉人進士,魏德藻還是狀元呢,最是寡廉鮮恥。
顧炎武沉默了,其實顧炎武本人也很厭倦科舉,他多次不第之後,已經放棄了科舉,一心鑽研學問,讀書無數,兵、法、農政無一不精,只可惜都只有理論,而沒有實踐。
顧炎武已經是佼佼者了,跟他一樣對其他理論感興趣的讀書人可不多,顯然他這種讀書人,讀的那些實學也都是諸子百家中的精華,可以說儒教是將其他百家統一起來,但是以儒教道德禮教為核心。
可惜的是科舉不考那些實學,考的偏偏是道德文章,這完全是本末倒置,稱之為德治,而後世講求的是法治,最多是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結合,但是儒教理論中的治國,卻完全是以德治國,講求的是修仁義則天下歸附如水之歸下也。
這完全是扯淡,你道德在高,草原上的遊牧民族依然一撥撥南下搶掠,搶走你的妻兒老小,搶走的土地錢財,然後你繼續高呼著用道德感化。
西方也是這樣,用基督教神學治國顯然走不通,當他們拋棄了神學,起碼是讓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之後,才會發展起來。
因此楊潮不反對讀書人以儒家經典修養身心,但是堅決反對儒家經典作為科舉內容。
“所以應該依法治國,而不是以儒治國,不是以德治國!”
楊潮覺得自己說的很合理,可是立刻就群情激奮起來,一個個擺出了暴秦二代而亡的教訓,大呼法治不可行。
不得不說秦始皇搞的天怒人怨二世而亡,將法治徹底搞臭了,之後的歷朝歷代矯枉過正都不敢提法治,能跟儒道爭雄一時的,也不過是道教的休養生息。
但其實秦朝絕對不是亡於法治,而是亡於秦始皇太好大喜功,修長城,修馳道,北擊匈奴,南拓交趾,將國力耗盡了,就好像修築大運河、爭霸東北亞的隋煬帝一樣,亡是亡在過度濫用民力上,隋煬帝可是開創了科舉制度先河的人物啊,他不也亡了。
而秦亡後,修建的長城保護了後世的王朝兩千年,隋亡後,大運河更是成就了一代一代的繁華,但世人只知道責罵他們,卻無法客觀的看待問題。
楊潮很為這兩位雄才大略的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