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連以前的債券的利息都付不出去了。
要知道楊潮為了促銷債券,讓老百姓接受這種借錢給官府的方式,可一直採取的高利息政策,月息三分,一年利息達到三成,欠下的三千萬兩三年期債券,一年利息就是一千萬。
債務負擔相當沉重,但是還得借,不過今年楊潮不打算付高息,而是推出低息債券。
哪裡有國家借高利貸的呢,國債自然是要比貸款利息低得多的,後世通行的國債利息,一般都不會超過一年百分之十的利息,往往在百分之七左右,甚至有百分之五以下的。
國債利息高低,往往跟國家的信譽度有關係,信譽評級高的美國等國,國債利息就低,希臘這樣的國家就得用超過百分之十的利息借債,當然他會賴賬。
楊潮可不會賴賬,而江南大都督府目前看來也不太可能破產,所以楊潮覺得,自己應該可以用三分的年利來借一大筆債。
至於江南銀行不支援的情況,他打算直接推向民間。
楊潮以前發的高息債券,認購者基本上分為三種,依然被百姓持有的大概有三千萬兩。
第一種就是普通百姓,家有餘財的中小商人階層,他們透過錢莊認購了大概一千萬兩。
剩下兩千萬兩中,其中一半是直接留給江南銀行的,另一半則被各種承銷商人承包了。
之所以給江南銀行留一千萬兩份額,不是三千萬兩賣不出去,而是因為楊潮要透過江南銀行向市場注入一千萬兩的貨幣,如果賣給百姓等於從市場上抽走了流通貨幣,在通脹率低的情況下,這是很不明智的。
另外一千萬,則是被大大小小的當鋪、錢莊給留下了,要知道徽州人取息最低的當鋪,月息也是三分左右,債券月息卻高達三分,他們作為承銷商還能得到一分的提成,只需要用九兩銀子就能買到十兩的債券,顯然比他們放貸款都掙錢,那麼持有債券自然是一筆不錯的投資。
現在在江南銀行不肯購買,楊潮又不想從老百姓手裡抽走流通貨幣的情況下,最佳的出售物件自然還是這些當鋪和錢莊。
但是很快楊潮就發現了問題,這些當鋪和錢莊倒是勉強認可低息債券,可是他們不是自己持有,而是忽悠自己的客戶,讓那些有餘錢沒處去的客戶將銀票換成債券儲存起來,而錢莊和當鋪則直接獲取承銷費。(未完待續。。)
第四百七十一節食利階層
新書求收藏:《大國崛起1900》
————————————
全都是銀票,楊潮沒想到的是,第一筆發行的一千萬,三年期三分年息債券,竟然換來了一千萬的銀票,是銀票而不是白銀。
對於已經完全接受了銀票的江南,銀票就等同於白銀,但是對楊潮來說,卻不是如此。
楊潮看來白銀只是一個符號,一個聯絡經濟的貨幣而已,本身並沒有什麼特殊的地方,至於說現銀子,還是紙幣,只要能百姓接受,那就都是貨幣。
可是現在收上來的都是銀票的話,那麼意味著市場中有大量的通貨被債券抽走。
市場中少了這麼多流通貨幣,勢必會造成通貨緊縮,相對於通貨膨脹,有時候通貨緊縮更為要命,會引起生產的大規模收縮。
楊潮透過銀行推向市場的銀票,總數也只有五千萬,收上來五分之一就已經很要命了,如果在繼續這樣發債券,影響太大。
楊潮既要透過民間籌集資金,又不能抽走流通中的紙幣,這是一個很難的操作。
之後必須保證出售債券得到的是銀子,而不是銀票,因為將百姓手裡的銀票大量抽走,要麼降低了生產領域的資本,影響經濟運轉,要麼就是直接引起了通貨緊縮,這些都不是楊潮願意看到的。
“看來不能向來百姓發行了,必須讓有錢人將窖藏的銀子拿出來啊!”
楊潮琢磨了片刻,立刻就停止了債券的發行,接下來他要親自推銷債券了。
天下哪裡銀子多?
毫無疑問是徽州,晉商崛起之前,徽商可是當之無愧的第一商幫。
大明最豪富的鹽商中。出身徽商的商人可以跟晉商背景的商人分庭抗禮,在其他行業,徽商則佔據全面的優勢。
所以楊潮將推銷債券的目光投向了徽州。之所以瞄準徽州,是因為徽州的鉅富之多,冠絕大明,家資百萬的豪商不敢說比比皆是。但是絕不罕有。
徽州所有富商加起來,窖藏的銀子就算沒有一億兩,估計也有八千兩,這是一部巨大的財富,只可惜只能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