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76部分

今年楊潮進賬已經超過了三千萬兩,商稅成功突破了一千萬兩銀子,糧稅增長倒是不大,有了江西和浙江兩個產糧大省,也不過增加到了八百萬兩銀子,當然一千萬擔糧食沒有計入其中,鈔關通行費用是七百萬兩銀子沒有增長,關稅收入五百萬兩也沒有大的增長,光是銀子就收了三千萬兩,如果將糧食算進去,市價就值兩千萬兩銀子。

光是三千萬兩銀子的稅收,就足夠震驚天下了,崇禎皇帝竭澤而漁加徵三餉的時候,整個天下的稅收也不過兩千多萬兩銀子,卻逼的天下洶洶,李自成動輒嘯聚數百萬人。

而楊潮卻只用了半個天下,就徵收到了這麼多銀子,但是就算是最有偏見的縉紳階層,也不得不承認楊潮治下“百姓日寬,食用日賤”等語。

如果這還只是讓小朝廷和清廷感到奇怪的話,那麼楊潮還賣出了三千萬兩銀子的債券,向江南等地借了三千萬兩銀子就讓他們感到不可思議了,以小朝廷那些不太清楚情況的文官看來,這種借債顯然是搜刮民脂民膏的一部分,李如月一直認定,楊潮這是在用寶鈔惡法。

中國古代計程車大夫階層,往往有一種矯枉過正的治理習慣,秦國二世而亡,就認定秦國一切都是壞的,漢代一開始採取分封制,大量的劉姓諸侯分封天下,可是沒幾年就開始征戰不休了,到最後還是必須大一統。秦國的法律森嚴,他們不知道略加修改,卻一反法治兩千年。

大明朝初期,朱元璋覺得印刷寶鈔,可以控制天下之財,好像印多少錢就有多少錢一樣,皇帝可以控制天下的財富了,於是乾脆禁絕了金銀和銅錢的流通,他兒子朱棣也堅持這種做法,但是發現到後來,百姓私錢根本就禁不住,而寶鈔卻沒人肯要。

原因就是,朝廷濫發寶鈔,卻不肯回收,不肯用真金白銀收回寶鈔,朱棣只是在無奈之下才設立了鈔關,要求用寶鈔交稅,打算透過這種方式收回一部分流通的寶鈔,可是寶鈔繼續濫發,而鈔關的官員甚至都不想要寶鈔,弄到最後從宋代良好經營,元代雖然不太穩定,但是始終延續了幾百年的紙幣制度,就在大明朝兩個不通經濟的皇帝手裡玩廢了。

而文官則不思索其中的道理,反倒一耙子打死,堅定認為印刷紙幣就是坑害百姓,寶鈔是惡法,從此諱莫如深,但是按照他們的道理來講的話,這是祖制啊!

而楊潮印刷紙幣,出售債券,全都是紙質票據,看不懂的文人不去仔細琢磨其中道理,反而一口咬定這就是在利用鈔法劫奪民財。

但是他們罵的兇,卻不妨礙楊潮治下經濟隨著更容易流通的紙幣的出現,一天比一天更活躍,稅收收入也一年比一年增長的快速。(未完待續。。)

第四百七十節低息債券

新書求收藏:《大國崛起1900》

————————————

後世著名經濟學家凱恩斯認為:在有足夠勞動力和原材料用以增加生產力的情況下,貨幣增發不會推高物價,只會增加商品和服務。供需聯動,物價不受影響。

後世德國一戰後經濟緊縮,黃金儲備全部用來壞債,通貨膨脹到了買麵包需要用車拉錢的地步,經濟完全崩潰!

希特勒上臺後,採用貨幣改革,髮型大量沒有黃金支援的貨幣,反而瞬間就改變了德國經濟。就是因為用生產力來給貨幣做支撐的原因。大量的貨幣增發,只要有相應的生產就絕對不會引發通貨膨脹。

而大明朝缺乏原材料嗎?在農業經濟時代,原材料基本來自於農業,江南的農業似乎足以為手工業提供充足的原料。缺乏生產力嗎?農業時代的生產力主要就是勞動力,而勞動力在中國似乎從來不是個問題。

在原料和生產力都不缺乏的情況下,發行相應的貨幣,不但不會通貨膨脹,反而是刺激生產。

當然大明朝的文官還達不到後世著名經濟學家的境界,其實楊潮也是一知半解,他只知道後世都是紙幣這種信用貨幣,所以不想讓貨幣受制於白銀這種中國稀缺的金屬,所以才建立了江南銀行,並且透過發行債券,以白銀的名義,將官府信用變成了貨幣。

以後世會計學的觀點來看,貨幣其實沒有什麼神秘感,只是用來進行貨幣統計的一種工具而已,就像工匠手裡的尺子一樣,只是用來衡量生產和消費的記賬資料而已。

而在大明這種極度缺乏重金屬的經濟體中,短缺的貴金屬相當於讓會計工具短缺。造成因為無法入賬清算導致生產無法自然擴大到她應有的程度。

當然楊潮也擔心貨幣供應過量引起的通貨膨脹,甚至導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