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外,大漢各大州郡的百姓都可謂是吃了上頓沒下頓,吃了下頓直接等死,尤其是天子駕崩的訊息傳達到天下各大州郡後,各地的情況就更加糟糕了,頭上的皇帝老子都死了,還不趁機大肆剝削,等到什麼時候去?
官員的剝削,門閥的壓榨,使得百姓走投無路,一些個家中有青壯的,看到天子駕崩了,頓時帶著一家老小躲入深山老林中,自古以來,天子駕崩對百姓來說就是天塌了,除非下一任天子英明,否則會混亂上很長一段時間,此時不多更待何時?
第三步,大肆宣揚北疆德政,將願意前往蒙州和龍州的百姓,生活的狀況在中原各州宣揚,讓百姓們知道,在北疆才能得到真正的人權,在北疆才能活下去,自發的阻止起來前往北疆生活。
不過這一步實行的有點艱難,因為大亂之後,兩淮和揚州都深切的明白了人口的重要性,在曹操和劉備的有意操控下,中原很大一部分人口南遷,導致北疆真正能吸收的人口不是很多。
當然,蚊子再小也是肉,如今董卓亂權在即,讓百姓留在中原,只不過是讓山東軍閥們大肆剝削罷了,還不如花力氣把百姓拐帶到北方,起碼在北方,他們不會在街頭、在家中活生生餓死。
北疆並不是很富裕,尤其是在重建冀州的計劃展開後,財政的窘迫使得王府內都縮衣減食,但在劉泰看來,只要能多救一個百姓,那就是為華夏救下了一份希望,所以劉泰親自前往華夏銀行,以神王的名義,從各大商戶手中貸出了一大筆錢糧,購買各種物資和衣物,隨時調撥黃河北岸,接應百姓過河。
北疆的種種善舉,確實感動了不少人,百姓們也明白,真正為老百姓著想的,當今天下只有神王劉泰一人,當然,揚州牧劉備或許也算一個,但是百姓到揚州後,仍然要受門閥的剝削,實際上並沒有改變多少,如今揚州政權的成立,完全是寄託在門閥士族身上的,如果離開了門閥的支援,揚州政權頓時便會土崩瓦解。
當然,這種弊端很多人都能看的出,劉泰相信,即使劉備本人也明白揚州此時的情況,但問題是,劉備沒有能力處理這種局面,門閥是一把雙面刃不假,但也能幫助劉備成就大業。
在兩淮地區,因為張寶六十萬大軍長期駐紮,導致門閥士族凋零,所以對曹操來說,根本沒有門閥士族的鉗制,但曹操沒有發現,新一代的門閥士族,已經緩緩在兩淮地區紮根發芽,不用數百年,只要幾十年或者十年時間,門閥士族將再次佔據兩淮地區的主導位置。
當然,如果到時候兩淮地區納入劉泰的治下,又會成為另一種局面,其實門閥士族最大的本錢就是長期霸佔的土地,這些土地上的糧食、人口、兵丁,都不會載入戶口,等於說完全屬於門閥的力量,若是土地被官府收了,那門閥士族只能解放人口、兵丁,沒有了私兵的門閥士族,根本掀不起什麼大風浪。
劉泰是後來人,知道割據土地的弊端,所以在北疆,即使遭遇再大的困難,劉泰也要收回土地,就算封賞有功將士和官員,也只是用金銀錢糧分賞,並且規定私人不能擁有超過數量的土地,即使北疆的高階將領也不可以。
當然,劉泰過於著急的措施,也給劉泰帶來了巨大的煩惱,那就是百官與劉泰唱反調,民間那些個門閥士子對北疆充滿厭惡感,如果不是漢靈帝力挺劉泰,換個皇帝,劉泰非得背上反賊的名頭不可,恩,也有例外,寒門士子是非常喜歡北疆的,因為在北疆,階級的分化並不重,大部分都做到了人人平定,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的程度。
最近一段時間,趁著洛陽混亂,無力鉗制北疆的情況下,劉泰開始著手準備科舉事項,科舉乃是真正撼動門閥士族特權的一項殺手鐧,劉泰一直都在準備著,就等著漢靈帝駕崩,北疆再也無人能干涉的情況下頒佈。
門閥士族之所以成為大漢數百年來的心病,最大的原因就是官員都要門閥來舉薦,底下就算有能力的人員,也根本出不了頭,如此一來,絕大部分官員都出身門閥士族,或者官員親屬,自然要為自己的家族,自己的集團謀利,到最後損失的只能是大漢王朝、華夏民族。
科舉制的推出,乃是對門閥最沉重的一擊,不過此時劉泰還未徹底頒佈科舉制度,因為時間還沒到,劉泰準備在董卓兵敗,西遷長安,大漢王朝的聲望徹底落入低谷時再行推出,到時候科舉制度的出世,就再也沒有人阻擋了。
其實董卓的命運真的很悲劇,在劉泰心中,所有人都有可能會有一條生路,但惟獨董卓,早就上了劉泰的必死名單,也上了真正對漢朝忠心的官員必死名單,待得董卓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