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導致並未在歷史上留下筆墨。
“諾”郭嘉無奈的與戲志才對視一眼,發現戲志才也是苦笑不已的表情,成大事者不拘小節,在二人看來,這些公主死不死,與劉泰的大業根本沒有絲毫影響,可劉泰偏偏要保下這些公主,實在是有點同情心氾濫了,不過他們也沒有膽子勸說,畢竟這些女子都是劉泰的表妹,大漢的宗親,如果出言勸阻,那就有點大逆不道了。
“下去吧,有事隨時來稟奏寡人。”劉泰揮了揮手,轉過身去面向山頂,看上去有點疲憊,也有點蕭瑟,或許是為了即將到來的大戰而心痛吧,這一次大戰可不是對外,而是對內,甚至比黃巾之亂造成的後果更加嚴重,劉泰能做的,只是加快統一天下的節奏,而首當其衝的亂國之賊董卓,必須要死
===============
一晃間,又是數月過來,這段時間以來,北疆大規模調動工匠進入彈漢山周邊的草原,劃分各個面積的土地,並且為每一個地方定下名字,原本計劃在鎮遠郡再建五城的計劃也停止了,北疆此舉到底是為了什麼?
原來劉泰回到華城後,有感大草原若一直儲存現狀,永遠也不可能真正融入華夏的懷抱,所致,劉泰決定花費數十年的時間,以兩個中心點,一為彈漢山,一為原東部鮮卑駐地,大肆建造小規模城池和堡壘,將遊牧民族那遊離不定的生活徹底安定下來,並且為每個堡壘和城池命名,劃定郡縣治所。
這是一個極為浩大的工程,起碼要有數十年才能完工,劉泰非常清楚這個情況,不過還好的是,目前的勞動力用不到漢人,因為還有三十萬的匈奴俘虜和十數萬的烏恆、高句麗俘虜呢,這些個俘虜本就要服勞役,如今草原全面改革,當然要他們出力,反正他們不是漢人,累死一些也沒關係,只要在糧食供應上不要剋扣就成。
經過一段時間的磋商後,劉泰正式對天下宣佈,北疆將要組建大漢的第十四個州和第十五個州,分別命名為蒙州和龍州,兩州的面積不比大漢任何一個州小,而且還大出很多。
二州之一的蒙州以彈漢山為中心,西邊臨近羌胡,徵原郡和鎮遠郡全部歸到蒙州治下,北邊大漠全部歸為蒙州轄地,直至原漠北匈奴地盤為止,東邊至原烏恆王庭烏丸山為止,等於說蒙州橫跨了幷州和幽州西部的北方,幅員非常遼闊,初步商討,劉泰決定在蒙州建立七個郡,治所定在彈漢山,改彈漢山為定原山,畢竟彈漢之名實在是有點不妥。
至於龍州則是東部鮮卑至彰武草原的地段,面積比蒙州略微小了一點,但在劉泰的想法中,龍州的面積不小,因為將來扶余、婁邑平定後,都會融入龍州,等於說龍州的面積相當於現代的黑龍江山、吉林山,以及內蒙古的東部地區,非常廣闊。
龍州暫時建設六個郡,治所定在原東部鮮卑駐地,也就是現代的科爾沁草原西部,此地物草豐美,南連幽州盧龍塞,東接扶余,若是城池建設完畢,將百姓遷入其中,絕對會成為大草原上最繁華的都市。
說到百姓遷徙,眼前又出現一個大問題了,如今北疆的百姓大部分都安居樂業,誰願意千里迢迢的趕往北方,甚至趕往大草原去生活?畢竟關內關外的生活截然不同,就算有人因為劉泰的政策,願意出關生活,但素以農耕為主的關內百姓,如何能在草原上游牧生活?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也是在城市開工建設後必須要解決的問題。
別認為一座城市要在完全建設完畢後,百姓才能入住,在這個時代,大部分的房屋裝置什麼的都非常簡陋,大部分百姓只要城體的佔地位置規劃好了,就可以拖家帶口的動工建設自己的家園,畢竟普通老百姓的房舍非常簡便,如果是草原部民的話,那就更方便不過了,隨地搭個帳篷就是自己的家。
當然,劉泰也有自己解決的辦法,既然在北疆內部沒有多少百姓願意遠遷新興的二州,並不代表外部沒有嗎,恩,這個時代有人口販子嗎?如果沒有的話,那劉泰就來做第一個。
第一步,劉泰吩咐九州商行名下的各大酒樓客棧大肆宣佈遷徙北疆的好處,甚至以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話語,讓一些容易衝動的青壯前往蒙州或者龍州定居。
第二步,為所有願意遷徙蒙州或者龍州的百姓無償供應一年糧食,每戶送一頭牛,一頭羊,如果家庭人口較多的,可以酌情考慮增加,當然,遷徙人中有能力、有文化的,待遇會更好,幸運的還能受到神王劉泰的親自接見。
第三百五十六章 安息帝國(第二更)
第三百五十六章安息帝國(第二更)
如今除河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