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不會聽了。
可金陵城裡的別的官眷卻很愛聽,請宴賞花飲酒作樂,都要叫個女先兒,唱一段說一段,曲是曲詞是詞,還有唸白,說足一段故事,倒也賺人眼淚。
裡頭又以呂仙的話本子說得最多,他四處蒐羅了案卷,因著是做師爺出身的,最末還得加上一段判詞,多引人唏噓,聽的人多捧的人也多,書商還出高價買斷。
這一本的《團圓記》也是一樣,只出了上本就引人爭搶,呂仙簍裡的廢紙也價值千金,書商得著也不刊印,捏在手裡抬價,各個茶館瓦場都要拿錢去買,哪一家掛出呂仙的新書段子,哪一家便是坐與虛席。
還又催生出一種新行當,叫記詞人,識得些詩文的讀書人,進場子去聽上一段,回來再把這段寫了,賣給跑江湖的曲藝班。
茶樓瓦肆跑堂的眼睛最毒,哪一個同行上門,還沒進門呢就叫人扔了出去,便只得託那些個識得字的,聽一段寫一段,寫得越多,給的錢越多。
因著記得不全,當中漏掉的,就由著說書的來補,說了這許多年,信口拈來就是一段兒,也有說說本地風情的,叫聽的人樂上一樂,鑼兒裡的賞錢多給幾枚,聽個響兒,就是討好了彩頭了。
曲藝班說的書就是這麼來的,記詞人抄下一段,厚道的只抄原場詞,不厚道的自家加加減減,只消能賣個好價。
曲藝班子買了去,也有一船人一道出來唱戲說書,也有兩三人就一把三絃一隻鼓的,這個班子看著倒有些行頭,也有個班主,到穗州來討生活,且不知道會不會說本地話。
石桂湊上去,有人在船上裝扮,有人擺了花架小鼓,還有開演之前吊吊嗓子的,天氣這樣暑熱,可唱還是得唱,裡頭還有一對雙生子,一個女孩一個男孩,看見石桂過來,眼晴眨巴著看向她。
石桂問得一句班主在那兒,這兩個孩子面露喜色,還當是飯轍來了,本地的院子裡要尋個曲藝班,似她們這樣,一地兒是呆不久的,唱上三月兩月還得另找地方,只要有了船票路費,一家一當收了去,當天就能走。
這兩個年小,餘下那些卻連眼兒都不掃過來,一看即知石桂不是來攬生意的,還是找著了班主,班主有些年紀,看上去倒不像是班主,反像小經濟,笑的一團和氣:“姑娘有甚事。”
說的也是官話,這下倒叫石桂為難了,也不知道這些人會不會說本地話,要是連本地話都不會說,找他們也是白找。
石桂想一想便問了,那班主笑一回:“討這口飯吃的,南來北往哪裡話不會。”就是知道這兒碼頭上人多,人多生意就好,若是能進了茶樓,有了穩定的居所,那就更好了。
石桂一聽說書的能講穗州話,便笑起來:“班主在這兒說幾天書?”
那班主走南闖北許多日子,也不見怪,反笑起來,山羊鬍子一翹一翹的:“若是祖師爺給飯,運氣好就說上一二場,若是祖師爺不開眼,這些日子就住在船上。”
“我給班主送飯來,你們一共六個人,我按份算,可說書之前卻得給我在前頭加上幾句話。”石桂沒混過街面,碼頭也不過才來了幾日,這些江湖藝人的規矩半點不懂,也就因著不懂,這才敢開門見山,一上來就把來意說了。
錢班主是坐了海船來的,曲藝班子餘錢不多,要不然也不會一踏上實地就尋思著支起攤來唱兩句,這地兒也不是張嗓子就能來的,也得給錢,夜裡住在船上,饒他些費用,一天也得三四十文。
這會兒人人都餓著肚皮,石桂送飯上門,錢班主倒有些猶豫,又不是賣布磨刀的,吆喝一嗓子好叫人知道,這還是街面上掛著賣零碎布頭的,自家叫自家的好。
錢班主覺著有些失體面,說書就是一氣和成,起承轉合張嘴就來,他正猶豫,石桂又笑起來:“也不過加上兩句話,到了本地吃了什麼喝了什麼,當個開場罷了。”
錢班主這回應了,等他應了石桂才又道:“一場書裡說上三回,一天的飯我都包了。”石桂正說著,那頭綠萼大發兩個把車都推了過來,一樣是賣吃食,人多的地方自然賣得更多些。
石桂點過人數算了帳,一天三百文錢,一個月也不過一兩銀子不到,這就是個活廣告,怎麼都不能放過了,天天菜色還不同,讓他換著法兒說,飯車就在旁邊,聽書的那些個等著船開的客商,十之二三能買上一碗,就絕不虧了。
呂仙的新戲保證了聽眾,便是看見掛著個呂字兒的,都得留神多聽上兩句,只要說的不差,石桂還預備著立個契,在他們進場子之前,這片碼頭上廣而告之。
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