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消磨他們的志氣為主,定然勝券在握。”
翟讓卻覺得裴仁基這個提議過於保守,而且這個提議除了李密點頭同意之外,大多數年輕的將領都表示了反對意見。
他們一致認為,王世充一直是瓦崗軍的手下敗將,而現在瓦崗軍的人數也是東都軍五倍有餘;更重要的是新降的驍果軍很希望參加戰鬥來獲得功勳,他們這麼強的戰意,一定能輕易打垮王世充。
武將們紛紛發言,都以為王世充是砧板上的魚肉,實在沒太大的必要與他們死耗,只有魏徵等少數文臣覺得還是求穩比較好。
翟讓看著下方一眾兄弟們熱血澎湃,當下拍板了眾將的提議,決定與王世充大戰一場。
隨後,翟讓將李密留在後方鎮守金墉城,保護自己的後路,他則親率大軍向偃師而行,同時封鎖了邙山要道,擋住宇文軍的去路。
翟讓率領的大軍足有七萬餘人,數量上與王世充的兩萬相比,無疑要多出幾倍。
可如今的瓦崗軍還存在著一個重大的隱患,那就是宇文化及一戰中投降過來的驍果軍佔了很大的比例;而翟讓的嫡系部隊在上一戰中損失慘重,這短短的十餘天中根本不足以恢復元氣。
無論是戰鬥力還是凝聚力,瓦崗軍和東都軍相比,根本不是一個檔次的。
除了嫡系部隊之外,其他雜牌軍顯然是不可靠的。
戰事順利的時候,他們倒是可以派上一些用場;戰事進入對峙階段,他們也可以虛張聲勢,幫主力扎場子;戰事若是不順,他們的作用就只能是負作用了。。。。。。
在童山大戰中,頂住江都軍主力的就不是那些雜系部隊;若不是因為他們臨陣脫逃,瓦崗軍和江都軍之戰也不會贏得這麼艱難了。
至於新投降數萬驍果軍,他們的確具有與東都軍一樣的戰鬥力,可他們雖然現在吃瓦崗的喝瓦崗的,卻並沒有真正融入瓦崗;正要到了生死存亡的時候,自己的後背能露給這些人嗎?
翟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