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
薛萬徹低估了敵軍的戰鬥力和持久力,他原以為在竇建德軍的那些殘兵敗卒很快就會失去作戰意志最終四散逃亡。
事實卻是,薛萬徹的騎兵以碾壓的姿態在敵方步兵之中來回縱橫;他們卻始終沒有喪失抵抗的勇氣,且在他們的糾纏下,薛萬徹的騎兵慢慢分散開來,難以聚攏。
經過一番廝殺,薛萬徹的隊伍從賓士中放鬆下來,但要重新賓士起來,還需要一定的緩衝時間。
就在薛萬徹愉快地屠殺這些死戰不退的步卒時,蘇烈率領的騎兵隊伍便如刀子一般插了進來,很快就將薛萬鈞的馬隊衝破了一個大口子。
蘇烈與羅藝似乎是同一類人,他也喜歡用最小的代價來換取最大的利益。
此前,他將騎兵隊伍埋伏在山坡的後面,只讓兩千步卒頂在第一線,這使得薛萬徹以為竇建德的先頭部隊以兩千步卒為主;若是這樣的話,薛萬徹不太擔心少量的騎兵起來增援。
直到蘇烈率領著同等數量的騎兵殺了過來,薛萬徹才終於意識到自己本以為出來的那隻兔子,突然就變成了猛虎。
面對蘇烈這支騎兵的突然襲擊,薛萬徹只能倉促應戰,他用力夾著馬腹想要驅動戰馬阻擋敵騎的衝殺;無奈剛才一番大戰,胯下的戰馬早已疲累,此時面對精力充沛的敵騎,它根本趕不上對方的腳步。
只一次衝殺,薛萬徹率領的騎兵就損傷了數百騎,其損失比剛才衝入敵人的步兵方陣要多了許多。
衝殺一陣之後,蘇烈似乎也嚐到了甜頭,調轉馬頭後再次率領騎隊衝入薛萬徹的陣中。雙方的均有傷亡,但蘇烈所帥的生力軍顯然更加兇猛,他們遇到的抵抗也越來越無力。
薛萬徹又是後悔,又是憤怒。
後悔不該貪戀戰功,要不然自己的隊伍也不會失去機動性;憤怒則是因為身邊的戰士們漸漸失去了鬥志,他們此時只有招架之功,而我還手之力。
這樣的狀態,沒有半分勝利的希望!
好在羅藝率領的步卒很快就衝了上來,蘇烈眼看著再沒能佔到便宜,遂揚長而去。
僅僅只是幾個回合,薛萬徹的騎兵就十去二三,一下就死了五六百人,這相當於是用一個騎兵換對方一個步卒了。。。。。。。
中軍的較量中,先是薛萬徹的騎兵碾壓了對方的兩千步兵,而後被同等數量的騎兵羞辱,幾乎沒有任何還手之力。
對於這樣的結果,羅藝沒有什麼可說的,薛萬徹之所以在衝散敵軍步卒之後沒有繼續前衝,貫徹的也還是他事先就佈置好的防守戰術。
幽州軍的中路大軍,只做牽制之用,真正的殺招,在於薛萬均領銜的兩千重騎左翼大軍。
薛萬均還沒有發起進前,韋挺防守的右翼卻提前與竇建德軍接觸了。
韋挺統率的幽州軍右翼共有四千五百人,這個人數與薛萬均薛萬徹領導的五千騎兵相差彷彿,但他們的戰鬥力卻又天壤之別。
與竇建德的八萬大軍的總兵力對比之後,韋挺對於自己指揮的部隊的實力也有清醒的認識。
韋挺沒想過出去與敵人拼命,而是想借助地勢防守以拖延時間,只要薛萬均和薛萬徹兄弟與地方分出勝負之後,那才是自己反擊之時。。。。。。
什麼時候才能以少量的兵力打敗成倍於己的敵人?
天時地利人和罷了!
天時且不說,地利說的是運用地勢,人和就是士氣;只要自己合理利用地形,再借助最後計程車氣反戈一擊,就不怕敵人有多少!
理想無比豐滿,但現實卻往往異常骨感。
就在薛萬徹與竇建德軍的前線步卒開始糾纏的時候,韋挺也對前沿陣地的山坡發起了衝鋒,他顯然是想借助居高臨下的地形進行防守。
竇建德軍的左翼,也就是與韋挺對陣的是高雅賢率領的八千混合部隊,說起來他們也不是此次竇建德軍進攻的主力。
同樣都是想以防守來拖時間,那麼他們對於前方山坡的理解應該是一樣的;事實上,韋挺開始命人向山坡上衝鋒之時,高雅賢也下達了同樣的命令。
雙方離山坡的距離不一樣,雙方選擇安排第一批衝鋒的兵種也不一樣。
韋挺的一千弓箭手衝上山坡之後,很快便居高臨下地用遠端武器對從下往上仰攻的敵軍最大的殺傷力。
第一回合韋挺穩穩站住了山坡,而後是他所帥的一千五百盾兵和後續的弓箭手也都上了山坡,問題是接下來的戰鬥中高雅賢竟然使用了硬弩。
因為硬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