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歎服。
這曲《風雲晝晦夜遂大雪》傳出去之後,更是令朝野震動,想不到這位十歲出頭的小皇帝竟然仁愛於斯,憂民於斯。原本對劉協口服心不服的一些士大夫也逐漸心底裡開始接受了他,天下的寒門士子更是將劉協視為仁君。大德仁君的威名在民間更盛。
劉協邊吟邊走,走出一片菊園,望到遠處還有一片白色的花海,便信步走了過去。
花團似雪,這是一片白色的海洋。
“這是……”劉協望著這片花海,突然驚訝得張開了大口。
“啟稟陛下,此花名白疊子。”
“有花實如繭,繭中絲如細纊,名為白疊子”。這種白疊子的花在京城中富人家經常有見到,作為觀賞使用。
這種花有的已經完全綻放,花瓣變成像柳絮一般,絲絲縷縷,如雪如茸;有的剛剛從綠色的桃子中綻開,露出白嫩的花骨朵兒。
此花雪白豔麗,是秋季中難得見到的花卉,故京城的大戶人家多有種植,以供觀賞。
對於前世自小在農村長大的劉協,卻深知這種花不是用來欣賞的,而是一種價值極高的農作物,它的名字叫——棉花。
永漢元年,註定是漢帝劉協不平凡的一年。他從傀儡皇帝變成驅逐董卓的英雄,又成為威震諸侯的強勢天子,後又變身為武迷終日舞刀弄槍,最後幾個月乃至第二年春天的半年時間內卻變身成了農夫皇帝。
他命令雒陽地界內臣民收集一種白疊子花的籽仔細儲存,要求開春後大量栽種,同時採集白疊子的花做了中原地區的第一件棉衣,並依樣做了數百件供臣民試穿和參照。
這種在麻布裡面填充棉花的棉衣,輕盈而暖和,保暖性遠遠強於數件麻衣,製作也極其簡單,穿上一件即可安然過冬。而且棉花的產量極大,意味著只要空出一小塊地來,就可保全家老小可以暖融融的度過冬天,而且可以保持十年八年。民間稱此棉衣為“聖賜衣。
雒陽臣民驚詫於這位小皇帝的天才發明,將其視為神明,連河內郡太守曹孟德、幷州刺史劉虞等人也紛紛前來觀摩求經,並令治下百姓收集白疊子種子,預備明年耕種。
而這位小皇帝似乎深受啟發,連連做了幾件與耕種相關的大事。
首先是田地施肥的改革。先秦至漢朝,已經有了施肥的概念,並採用草木肥田。《詩經·周頌》中有“荼蓼朽止,黍稷茂止”,說明西周時已認識到雜草腐爛後的肥田作用。《禮記·月令》說利用夏季高溫和降雨漚腐雜草,可以“可以糞田疇,可以美上疆”。但是肥源僅限於草木等肥料。
劉協卻下旨令百姓採用溷肥(廁所裡的人糞尿)、廄肥(牲畜糞肥)、蠶矢(蠶糞)以及其他排洩物來、碎骨等肥料來肥田,使肥源大大增加。由於劉協在民間日益增長的影響力,使這一肥田法迅速被實施起來。
再一個發明就是犁的發明。
漢代的犁是長直轅犁,有雙轅和單轅之分,都是二牛抬扛式,特別適合在平原地區耕地,能保證田地犁得平直,比較容易駕馭。但是這種犁回頭轉彎不夠靈活,起土費力,效率不高。在唐代的時候,發明了曲轅犁,將長轅、直轅改成短轅、曲轅,並在轅頭安裝可以自由轉動的犁盤,這樣不但使犁變小變輕,而且便於調頭和轉彎,操作靈活,節省人力和畜力。後來到宋朝和清朝,對犁都有改進。
但是劉協卻一部到位,直接剽竊了現代犁的設計,這種梨不但吸收了曲轅犁的優點,而且增加了調解深淺和方向的功能。足足使犁地的效率增加了一倍多。
這種梨由劉協畫的草圖,再由馬鈞進一步完善,由蒲元直到的淬火打鐵術打造而成。經過淬火術打造的鐵器又遠遠比之前的普通鐵器的使用壽命增加了一倍。這樣大漢的造犁技術足足領先了世界一千八百年。
公元191年,儘管部分臣民對小皇帝不務正業頗有微詞,文人士子也有不少人對皇帝鑽研農事予以鄙夷,黎民百姓對於久居深宮十指不沾陽春水的小皇帝的發明半信半疑。但是所有的改革和推動依舊在劉協至高無上的皇權和愛民的盛名之下,得以順利推行。
不少地裡已經栽上了棉種,只是棉種有限,要想進一步擴大還得等上這一批棉花結籽。
溷肥和廄肥也已經作為基肥用於肥田,這些原本就有部分經驗老到的老農在幹了,經陛下一推薦,大部分人還是深信不疑,就算不信也不能抗旨。
改進後的鐵犁的使用效果立竿見影,也不由得百姓不信,雖然宮中送出去了大量的鐵犁,各處的鐵匠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