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95部分

自打一開始,就註定不是一個單一民族的群體。疍家人、東南亞各族、宋人、阿拉伯人、蒙古人、日本人、朝鮮人、東歐人、波斯人、北非人,雖然人數不多,但是民族非常複雜。現在又來黎人了,如果不把民族問題從頭處理好,一旦遺留下去,就是一個大火藥桶。

如何處理呢?洪濤打算徹底抹平這個民族概念,讓金河灣裡只有一種人,就是金河人。大家可以膚色不同、生活習慣不同、信仰不同,但別玩什麼民族不同的把戲。自己目前正好有這個能力幹這件事兒,所以趁著自己說話算數,金河灣還是一張白紙的時候,一定要把這件事兒辦好。就算這一代人不好改造,自己也能壓服他們,等到了下一代人,估計就沒有幾個會有民族觀念的了,因為從小他們受的教育就決定了他們腦子裡不會有這個思維。去民族化、去國家化、強調集體主義和實用主義,這是洪濤的教育原則,至於未來教育出來的是一群什麼樣的人,天知道。

其實洪濤比那些海商還要著急西行,這條航線目前還非常不穩定,幾個補給點的建設也無法控制,急需進一步加強物資和人員的投入。可是洪濤手頭有物資、缺人手,或者說拿不出合適的人手去鞏固那些補給點。這個問題一直都困擾著金河灣的發展,人口不足是個大問題,光靠零零散散的抓奴隸無法從根本上解決。依靠那些海商派遣一些家人去補給點幫忙,也是杯水車薪,最終的解決辦法有,但洪濤一直沒騰出手來,或者說膽子不夠大,沒去冒險。現在他終於騰出了功夫、攢夠了膽子,打算去大撈一把了。

功夫是擠出來的,他和那些海商最終達成了一個協議,今年十月份將組建船隊第二次西行,到時候洪濤還會提供一種更適合遠航的大貨船,來解決南宋海船航速慢、適航性差的毛病。而從現在到十月份這半年時間,洪濤就可以自由安排了,海商們不會再來煩他。而且為了讓洪濤有更多時間給大家造新船,海商們還組建了一個補給船隊,自行駕著海船沿著以前他們走過的海岸線,慢慢蹭到馬六甲海峽去對那邊的三個補給點進行補給和巡視。不過卡巴蘭港那邊他們就無能為力了,橫渡印度洋太難、也太危險,他們還玩不轉,只能依靠金河灣的補給船定期過去一趟。

膽子是靠裝備湊出來的,經過一年多的嘗試和努力,溫家終於按照洪濤繪製的結構圖,磕磕絆絆的把那艘傳說中的十五丈大帆船造出來了,三月底正式下水,此時正在裝備一套改進過的帆具。這艘船的建造難度比前三個型號的帆船都難很多,因為它太大了,近五十米長,原來的船臺都放不下,還得專門擴建新船臺和下水木軌道。總體個頭一大,零部件就跟著長個兒,光靠人工搬運非常非常吃力,還容易出危險。在建造船體的過程中,一共有七名奴隸被砸死砸傷,就連溫家的一個小孫子也被木料砸斷了腿,成了瘸子。

第七十六章勞動人民的智慧

不過勞動人民的智慧就是這麼強大,他們不光把船造出來了,還在建造過程中發明了好幾種先進的工程裝置。比如利用滑輪組提升重物的原始起重機,它能在兩組大門框一樣的支架配合下,把一噸多重的木料吊起來,只要支架夠高、夠結實,它就能無限度的升高。為此溫家帶著人,由齊祖協助,專門在造船廠船臺旁邊建起來兩座三十多米高的木塔,全部是由合抱粗細的巨木用胳膊粗細的鋼鉚釘固定,木塔上面是四根粗壯的橫木。有了這個大傢伙,造船的速度成倍的增加。以前需要費好幾天時間、動用幾十人肩扛手提的大木料,分分鐘能用木塔下面的滑輪組給輕易吊起來幾十米,想放到船上的哪兒就放到哪兒,整個就是一個原始的龍門吊,無非就是不能前後移動罷了。

還有利用水車帶動的鋸條,這玩意是洪濤參考荷蘭風車鋸木廠畫出來的結構圖,本來他也沒指望能弄出來。因為這個時代做不出軸承,他也想不出該用什麼方式來代替軸承傳動。沒想到這些木匠還是把它搞出來了,他們用硬木做成了簡單的齒輪傳動變速系統,然後再加上槓杆和曲軸,帶動條鋸進行往復運動,就像把活塞系統反過來一樣。

有了這個玩意,不管多大的木料,只要能把它運到鋸木作坊的地面滾木上,開動水車,木料分分鐘會被鋸成木板、木條、木段,付出的代價就是齊祖那邊天天叫苦。因為他好不容易鍛造出來的精鋼,大部分都做成鋸條供鋸木作坊使用了,這個年代的鋸條還是不夠堅韌,鋸木速度一高,經常會退火或者折斷。

這時候洪濤就可以站出來了,利用他的有限知識把這個巨大的鋸木機給完善了一下。增加了幾個能自動滴水、滴油的大漏斗,這樣不光鋸木機裡的大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