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小二上船之後,被那個阿財帶到了甲板下面的艙室裡用飯,從他的態度上看,他對疍家人還是不太看得起,羅有德也沒假客氣。對於這個問題,洪濤暫時不打算深究,也不打算替泊小二爭取。社會地位問題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轉變過來的,別說自己一個外鄉人了,就算宋朝大官來了,對這個事情也無能為力,與其鬧得雙方都不痛快,不如利用這個機會加強自身能力,等自己能力足夠大的時候,就不是別人想怎麼樣的問題了。到那時候,不管你習慣不習慣、樂意不樂意,全都要按照我的規矩辦事,容不得你不樂意,這就叫實力!
對於那位船長或者叫船老大的導航技術,洪濤只看了不到十分鐘,就沒啥興趣了。他根本就不會導航,只是在靠祖輩相傳的經驗來操作這條船。海圖上標註的航線和海圖上沒標註的細節資料,才是他導航的關鍵,離開那張海圖或者換一條新航線,他就得抓瞎。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他完全是依靠前輩留下來的資料在行事。比如說吧,海圖上的航線是向南直行,他就會依靠他手中和腦子裡記憶的資料,用沙漏和一種測量船隻行駛速度的簡單器具來計算大概多少時間之後,就該轉向了,然後再計算下一段航程多少時間之後轉向。一旦時間計算和船速計算出現錯誤,完蛋,他除了知道利用星座簡單的辨別東南西北之外,就啥也幹不了了。所以目前的遠洋航線說是遠洋航線,其實只是一截一截的短途航線拼接起來的,中途要有好多個停靠點。即使不需要停靠,也得過去轉一圈,就是為了能校準誤差。一旦缺少了這些停靠點或者叫標誌點,那遠途航行就會成為一個噩夢,只要有一點點誤差,得不到及時修正,那就越來越大,最終船隻就迷航了,真正的跨洋遠航目前還做不到。
海圖洪濤看過了,很簡陋,比例尺都不對,大概位置倒是差不多。這條航線的詳細引數洪濤沒問,問了也沒用,人家不一定會說,這算是很重要的商業機密了。
測量船速的工具更簡單,就是一片木板,由專人在船頭扔下海,然後這個人就用一個固定的速度往船尾走。當木片和人同時到船尾時,就是一個固定的船速,具體是多少和這個人走路的快慢有關,每個測量人都不同。但是吧,這個辦法只能測出船和水的相對速度,不能測出船相對於地球的絕對速度,還忽略了海流的影響,很不準確,聊勝於無吧。
其實這個辦法在幾百年後的歐洲依舊在用,他們是用一根繩子拴上木桶,並在繩子上繫上相同距離的繩節。當船隻行駛時,把木桶從船尾拋下然後數繩子節,在單位時間內有多少個繩節出去了,就算多少節航速。後世裡航海所說的速度單位,節,就是由此得來的。
不過羅有德也給洪濤提供了一個有用的資訊,他說在廣|州和泉|州那邊有幾位很厲害的船老大,他們能使用牽星術利用太陽和星星的位置來定位船隻的位置,聽說是很準確,不過他也沒實際見到過。至於這個牽星術是啥,他更不知道了,那幾位船老大都是大海商的寶貝兒,輕易不會和外人接觸的。
牽星術是啥?有這麼神秘和管用嗎?洪濤的回答是有,但言過其實了。牽星術說起來很簡單,他當年痴迷航海的時候,在網上和圖書館裡都查過這個玩意,還做過好幾套實驗用具。最終得出的結論是測定船隻的大概緯度還湊合用,但無法測量船隻的經度,對於遠洋航行來說不能說沒用,但還遠遠不夠。
那這個牽星術是啥呢?它就是一套大小不等的木板子,中間鑽一個洞,穿上一根繩子。在不同季節用不同的木板對著一個或者幾個固定的星星位置,讓木板底邊與海平面平行,選一個上沿和目標星體平行的木板,然後就能在海圖上知道自己的船隻緯度了。雖然這個時候還沒有緯度這個概念,但是依據哪些木板數量的不同,也會由會這個技術的人自己標出六條到十二條橫線來,大致相當於緯線。
在真正使用的時候,不光是一套木板,要備好幾套觀測不同目標星體的牽星板,來回觀測互相印證才可以。洪濤當年是採用現代儀器觀測,然後製作牽星板的方式把這玩意給逆推出來的。事實證明,確實可以確定船隻的緯度,但有一個問題,就是你想要全球航行的話,不光要知道北半球的星空中哪幾顆星星的運動軌跡相對固定,還要知道南半球星空中哪幾顆星星可以當參照物,因為在南北半球看到的星空是不一樣的,比如說北極星,你到南半球就看不見了。所以說在這個時代,基本是沒有人能進行跨越全球的航行的,誰能既知道北半球的星空又知道南半球的星空呢?除了洪濤!
洪濤就算知道南北星空的星圖,也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