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部分

不能承受!

《山楂樹之戀》是以本書主人公靜秋在1977年寫的一個類似回憶錄的東西為基礎寫成的,敘事是艾米加上去的,對話大多是靜秋原文中的。

1977年是中國在“文革”後恢復高考制度的第一年,靜秋那時已經頂職參加了工作,在L省K市八中附小教書,她也報了名,準備參加高考。

她那時的生活已經比頂職前不知好了多少倍了,這次又有幸能報名參加高考,這使她想起老三曾經用來安慰她的那些話,說她會從農村招回來的,說“天生我才必有用”。

可惜的是,當老三的預言一個接一個開始成為現實的時候,老三卻成了一個美麗的夢想。睹景思人,靜秋開始寫回憶錄,以紀念她跟老三一起度過的那段時光。

後來她把老三的故事寫成一個3萬字左右的小說,寄給了“L省文藝”。她那時甚至不知道投稿應該寫在格子紙上,就用一般的橫條信紙寫了,寄了出去。

那篇小說被退了回來,編輯評價說:“文筆細膩,風格清新……但人物缺乏鬥爭性……”,叫她按如下意見改寫後再寄回“L省文藝”。

靜秋沒有改寫,一是因為忙於應考,二來她寫那篇小說是為了紀念老三,如果按編輯要求改動,老三就不成其為老三了,即便發表了,也沒有意義了。

後來,盧新華的《傷痕》發表,中國文壇進入“傷痕文學”時期……

艾米的父親開玩笑說,可惜“L省文藝”的編輯膽子太小,不然可以代替《傷痕》,被寫進中國文學史了。

10年後,靜秋離開K市到L省的省會去讀書,再後來她妹妹出國,媽媽和哥哥相繼移民,家裡的東西都扔掉了。那篇退稿也早已不知扔到哪裡去了,但這篇寫在一個日記本里的回憶錄被她媽媽儲存下來,帶到了加拿大。

艾米在參與寫完》後,就經常收到網友的悄悄話或跟帖,建議寫寫靜秋的故事。那時艾米還不知道靜秋的這段故事,只知道另外幾段,於是經常“威脅”靜秋,說要把她的故事寫出來,但她都沒有同意。

今年春節時,靜秋帶她的女兒SARA到艾米家來玩,帶來了那個日記本,讓艾米挑一些寫出來,紀念30年前的那段故事。

於是就有了《山楂樹之戀》。

山楂樹之戀(1)

1974年的初春,還在上高中的靜秋被學校選中,參加編輯新教材,要到一個叫西村坪的地方去,住在貧下中農家裡,採訪當地村民,然後將西村坪的村史寫成教材,供她所在的K市八中學生使用。

學校領導的野心當然還不止這些,如果教材編得好,說不定整個K市教育系統都會使用,又說不定一炮打響,整個L省,甚至全中國的初高中都會使用。到那時,K市八中的這一偉大創舉就會因為具有歷史意義而被寫進中國教育史了。

這個在今日看來匪夷所思的舉動,在當時就只算“創新”了,因為“教育要改革”嘛。文化革命前使用的那些教材,都是封、資、修的一套,正如偉大領袖毛主席英明指出的那樣:本書{炫…書—網}提供下載“長期以來,被才子佳人、帝王將相們統治著”。

文化革命開始後,雖然教材一再改寫,但也是趕不上形式的飛速變化。你今天才寫了“林彪大戰平型關”,歌頌林副主席英勇善戰,過幾天就傳來林彪叛逃,座機墜毀溫都爾汗的訊息,你那教材就又得變了。

至於讓學生去編教材,那正是教育改革的標誌,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高貴者最愚蠢,卑賤者最聰明。總而言之,就是貴在創新哪。

跟靜秋一起被選中的,還有另外兩個女孩和一個男孩,都是平時作文成績比較好的學生。這行人被稱為“K市八中教改小組”,帶隊的是工宣隊的鄧師傅,三十多歲,人比較活躍,會唱點歌,拉點二胡,據說是因為身體不大好,在工廠也幹不了什麼活,就被派到學校來當工宣隊員了。

學校的陳副校長算是隊副,再加上一位教高中語文的董老師,這一行七人,就在一個春寒料峭的日子,向著西村坪出發了。

從K市到西村坪,要先乘長途汽車到K縣縣城,有三十多里地,但汽車往往要開個把小時,繞來繞去接人。K縣縣城離西村坪還有八、九里地,這段路就靠腳走了。

靜秋他們一行人到了K縣,就遇到了在那裡迎接他們的西村坪趙村長,說來也是個威威赫赫的人物,在K縣K市都頗有名氣,因為村子是“農業學大寨”的先進村,又有輝煌的抗日曆史,所以趙村長的名字